【經濟日報】三個馬凡氏經歷 主動脈撕裂麻煩病

日期:2015年2月26日
刊物: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三個馬凡氐經歷 主動脈撕裂麻煩病

 

撰文:梁慧珍 攝影:陳智良

編輯:周美好 美術:王偉思

 

2 月 28 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其中馬凡氏綜合症是罕見病,亦稱為麻煩病,因為病人如沒為意典型身體表徵如:身形高瘦、手腳指特長、容易脊椎側彎及爆肺等,很有可能廿多卅歲便大病發,失驚無神有主動脈撕裂的危險……

 

25歲發病:是運動加劇病情?

摩摩是少數25歲發病、32歲便離世的馬凡氏綜合症病人。這天憶述女兒的患病經歷,譚太不諱言摩摩兒時參加較多運動,也可能加劇病情的原因。「雖然她自小較多小毛病,經常要睇醫生,但因為人生得很高大,細細個已入選校隊,有跳高有打籃球又有游水,在我心目中,一直覺得個女做咁多運動,應該都算健康。」所以就是全家得摩摩有成5呎11吋咁高,或是女兒入讀科大時多次求診北區醫院,那裡的內科醫生曾懷疑經常不適的她有馬凡氏綜合症,她們也沒著意深究。

 

那知就在2002年女兒碩士快畢業、已經開始教書時,她在學校開會期間突然感到心口似被「劈了一刀咁痛」,但送到入急症室卻被認為是胃痛,痛到翌日6點再去求醫,仍說是「應該胃酸倒流」。「在我們要求下,摩摩留醫急症室觀察病房,只是血壓一直的跌,到下午告之巡房醫生話曾被懷疑有馬凡氏綜合症,醫生檢查後也認為不妥當,才能送上病房。但我才回家沖個涼回到醫院,她已入了ICU,說病情很嚴重,已安排出車要去當時唯一可做心臟外科手術的葛量紅醫院,要進行一個心臟主動脈撕裂的置換心瓣及血管大手術。」

 

像這樣的失驚無神要心臟大手術,在確診的7年裡,前後做了4次,相比此症一般平均30+歲發病而言,摩摩病情明顯惡化得較快。「兒時好做很多劇烈運動,這有沒有加促病情,當下已沒有人知,但我傾向相信有,只希望大家都能増加對此症的認知,尤其家長及醫護人員,不讓此症再有給錯誤處理的可能。」

 

31歲發病: 接受然後規劃生活

現任香港馬凡氏綜合症協會主席的Steve,身高6呎2吋,非常咁手長腳長,但在2001年31歲發病前,他對自己的體形高瘦、手指特長等身體徵狀,從沒有意是問題。「我讀小五已高過全校的人,包括老師。」

 

由細到大那些學童保健、大學驗身的環節,從沒醫生懷疑過他有任何病,他也一直過正常生活,籃球羽毛球照玩,但就在婚後兩年他突然發病。「當晚我已入睡,但身體前後似是給人劈一刀咁痛,太太連忙送我入急症室,醫生也認為我是胃酸倒流,結果做胃鏡沒發現,往院3日我見痛感少了,便出返工。」

 

幸好當時老細叮囑他要驗清楚,返工半日便介紹他下午求診相熟醫生,他才知已出事。「醫生想幫我做心電圖,試圖給我在胸前貼膠貼卻心跳到彈返出來,所以他即時叫白車送我入院。去到急症室,醫生摸到我個心腫大了,血壓又時高時低,到做電腦掃描很快便發現我有主動脈血管撕裂,形成了個血管瘤。」事實血管有3層血管壁,因此病患者血管脆弱,很易有內層撕裂谷血情況,因而在兩層血管之間谷出一個血管瘤,據他記得,醫生話以他當時年紀,正常血管直徑應是2-3厘米,但他當時是8厘米,血管已谷到完全超負荷,要即時進行手術置換主動脈升管及心瓣的治療。

 

而就在給推入手術室前,他第一次聽到有醫護人員提及「馬凡氏綜合症」這病稱。「當時我跟太太完全對此症是無知的,根本突然要做咁大的手術,完全無概念自己行唔行得返出手術室。而因為我手術後有感染發燒,在一星期後已又要再做多次。最後那次更是未能止血。醫生沒給我縫合胸骨只放塊紗布覆蓋,就在ICU觀察,這些我昏迷中唔識驚,但太太看在眼裡,承受壓力真的很大。」可幸3次大手術後,約半年他終於能出院,而這病亦使他跟太太有了不一樣的人生計劃。「我覺得接受自己有這罕有又麻煩的病,然後積極面對,令自己更能珍惜生命,才是最幫到自己及身邊人。所以我跟太太決定提早退休,一起去學喜歡的陶瓷、畫畫、攝影等藝術活動,有時間就做義工去旅行,這都是病前只為工作賺錢成就努力的我,沒想過會過的開心生活。」

 

30+歲未病發: 先做預防性手術

跟摩摩及Steve不同,玲玲的經歷算是有幸有不幸,不幸的是她徵狀多,包括:深近視2,000度、小六發現脊椎側彎、中一時要做脊骨手術、中三爆肺。「因為脊椎側彎及曾經爆肺,醫生多次寫紙不能劇烈運動,所以我沒上過多少體育課,活動量因而減少了。」然後是一次覆診,醫生沒解釋太多就轉介她去心臟科,直至2005年30+歲的她,給告知要做主動脈及心瓣置換大手術。「其實我做設計工作,份工成日坐,只有時上落樓梯覺得唔夠氣,也沒甚麼徵狀不適,只是醫院有定期做超聲波及電腦掃描檢查,發現血管瘤有脹大,所以要做手術」

 

亦因為有手術前講解,她至此才知悉原來自己自小咁多毛病,都是跟馬凡氏綜合症有關。「或許我算是幸運的,因為病徵多,才可以有預防性檢查,然後在主動脈撕裂前可有計劃的先做預防性手術,不似其他病友病發有生命危險的急著進行手術。」病後轉為家居接設計工作的她,笑言自己的生活節奏,由得知那刻開始,已變為:龜速生活。「趁自己行得走得,我想去邊都會去,但我會提醒自己要放慢腳步,亦要減少夫提取重物,盡量做好病後護理,以避免増加心臟負荷。」

 

而玲玲的經歷分享,正好說明馬凡氏綜合症的確是很麻煩的病,但如能及早發現並配合治療,包括一、服用降血壓藥物(如Beta-Blockers)穩定血壓;二、生活調適減少劇烈活動及運動,長遠對病情控制很有正面作用,以美國馬凡氏綜合協會統計的患者平均壽命為例,早在80至90年代只有40+歲,但近年因多做預防工作,現時平均年齡已可達60+歲,足以證明及早辨證及預防治療的重要性。

 

國際罕見病日

每年2月最後一日是國際罕見病日,全球30多個國家都會開展相關宣傳活動,呼籲社會多關注罕見病患者及家屬面對的困難。

 

今年香港馬凡氏綜合症協會特意挑選一齣台灣金馬獎得獎紀錄片《一首搖滾上月球》,透過6位家有罕見病幼兒的爸爸夾Band故事,讓大眾能多了解小胖威利症、結節性硬化症、腎上腺腦白質失養症、血小板無力症、平腦症及尼曼匹克症等罕病家庭展現的正能量,電影分享有2月28日及3月7日兩場,報名網址: http://goo.gl/forms/G8UeSvBfOc

 

另3月26日亦會辦免費醫護專題培訓講座,講題是「結締組織遺傳病新知」,由港大醫築院兒童及青少年科系臨床醫學副教授鍾侃言主講,有興趣醫護人員可聯絡該會hkmarf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