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與愛同行:盧佩鏞 活在精彩足下

日期:2015年4月28日
報章:星島日報
按此連結原文剪報圖像

 

普通人大概不能想像沒有了雙手的生活,但對畫家盧佩鏞(Esther)來說,這是再自然不過的日常,以腳代手,過普通人的生活。不過,這種普通卻一點不平凡,筆下的畫作,擁有雙手的人也未必可以完成。與眾不同,讓她知道夏天的灰暗,也同時看得見冬攻的燦爛。

 

訪問前攝影師為盧佩鏞拍照,就在荃灣商場一個舉行口足畫展的小空間。她身後是水彩、水墨和塑膠彩創作的畫作,色彩明快,她也笑得燦爛,即使天生沒有雙臂,依然覺得她好像高舉兩手,擺出為自己的畫作自豪和滿足的姿態,普通人總不免懷疑,這笑容要經過多少磨難鍛鍊出來,她只答得簡單:「我自小性格就樂觀,比較懂得正面思考,這是神給我最好的禮物。」

 

要遇上的還是會遇上

這番說明沒有懷疑的必要,因為說起小時候的往事,她甚少提及不快或歧視的視的經歷,更多是關於家人的體貼。「我有一弟一妹,母親對待我們三姊弟時,從來沒有任何不同,沒有當過我是disable,不過是其中一個普通的家庭成噥。」

 

當然,歧視還是偶然會發生。「因為從小就讀特殊學校,甚少感受到自己『與眾不同』,但在街外也難免,例如在餐廳用腳吃飯時,旁邊看到的食客會要求換桌,心裡當然也會不好過。」大概是家人的平常心讓她自然地接受了天生沒雙手的身體,甚至會體諒好奇和八卦的眼光。面對歧視目光,盧佩鏞則會瞪回去,希望對方能給予基本的尊重。「因為我沒有比你低下,只是你可以看見我的缺憾,你的我卻看不見而已。」

 

中學時期,她進入普通學校唸設計課程,同齡的人都是四肢健任的普通人,看在眼裡,第一件想到的並非自卑,「別人好容易完成的工作,我卻要花很多力氣,開始擔心以後的人生會怎樣,要怎樣走下去。」為了在會考拿更多分數,她修讀了美術科,「我並不是一開始便喜歡畫畫,小時候都喜歡運動,喜歡跑步,讀美術主要的原因,說穿了就是容易得分嘛。」而她沒有想過,畫筆這樣就跟了她半生。

 

福音中找回自己

有感於學校美術課的不足,盧佩鏞決定讀校外的畫班,「學習時,漸漸發覺,自己喜歡上畫紙從『沒有』到『有』的過程,畫畫也是一個媒界,去跟其他人溝通。」發現興趣的同時,她也在同一個時期發現基督。

 

「其實讚特殊學校時已接觸到信耶穌的老師,也覺得信仰的力量很強大,只是當時沒有深究。」直至中學時期,一位同樣唸設計專科的同學帶她到教會,過程也像畫紙一樣,從沒有,到有。「其實一開始覺得很煩,但愈聽得多福音,愈感受到每個人在神眼中的獨一無二,開始在神的愛裡面找回自己、更全面去認識自己。」

 

「耶穌經過的時候,看見一個生來瞎眼的人。門徒問耶穌說「扣比,是誰犯了罪,叫這人生來就瞎眼?是這人,還是他父母?」耶穌回答說:「不是這人犯了罪,也不是父母犯了罪,乃是要在他身上顯明神的作為。(約9:1-3)」這段經文讓盧佩鏞更體會到自己的價值,畫筆的重量也從此不同了。中學畢業時,她快決志信了主。

 

她對畫畫愈來愈有興趣,也在機緣巧合下加入了口足畫藝協會,得到中國、台喇、加拿大展出作品的機會,繼續在畫家的路上發展。「如果小時候沒有認識畫畫,我相信自己依然會長大,但畫畫讓我得到了一種召命,能夠以自己的能力,用畫去見證神。就算一個人失去雙手,還是可以畫出精彩的作品,神在人身上的功用是何等奇妙。」所以她總會在每次見證後都會拿起畫筆,即席創作,「觀眾的感受都會大大加強。」

 

四季在書本外

這次在荃灣的展覽,就展出了她的水彩、水墨和塑膠彩畫作,見證了她畫風和素材的轉變,轉變背後,原來有著信仰的力量。「塑膠彩是近三、四年才開始使用,希望別人在畫紙上不只看見自己,也得見神的可奇妙,便漸漸感受到水里墨畫的局限。」水墨畫的樸素用色和構圖,漸漸成為一種枷鎖,限制了她在情感上的表達,「那時候發現了塑膠彩,好像開拓了一個新天地,不只是用色解明繽紛,甚至可以用石膏粉製作較為立體的作品。」

 

轉為用塑膠彩後,她不少作品都以系列形式誕生,場內其中一組四幅「春夏春冬」的畫作便是。這組畫作同是色彩鮮明,但仔細一看,便會發現不自在的地方,為什麼夏天是深灰色,冬攻卻是鮮明的黃色,這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安排和對比呢。「現實是這樣,就算人生是陽光燦爛,卻可能忽然面對灰暗日子,低靠著神,卻可以看見裡面的甜美。」

 

那用色的肯定,似乎正正是她的性格,訪問中經常點頭,總是十分確定的語氣,最記得她提到自己曾經當過接線生,「我覺得,這不是我在事業上想要的,很快就辭職了。」每一個字都短促誠懇,沒有拖泥帶水,大概比不少舞全的人更知道自己的位置,想做的事,以畫家的眼睛給其他人分享最寶貴和鮮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