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藝術創作 病苦中的安慰

日期:2006
報刊:經濟日報

按此連結原文剪報圖像

 

病苦中的安慰 藝術創作 

  沒有人喜歡生病,但病魔的來臨,又是否等於生命不再有希望?

 

  有一群年輕人,或許未如常人般有個健康的身體,但他們卻從不放棄自己,積極地參與藝術創作活動,結果不單成為業餘的藝術家,而且還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個周末的下午,伊利沙伯醫院青少年醫療中心特別熱鬧,因為有一班年輕人正在參與陶藝創作,他們大部分非首次來到這兒了,對環境非常熟悉,來到後已自動「埋位」,投入藝術的創作。他們都朝氣勃勃、活力十足,但原來當中有不少人曾飽受疾病的煎熬。

 

暫時忘記痛楚

  阿芝,今年只有20多歲,於千禧年期間因糖尿病而入住伊利沙伯醫院,個多月的住院生涯,她坦言日子不好過,幸運地參與這兒為年輕病人的藝術創作活動,令她感受到生病中有安慰。

 

  她當時製作的圖畫,至今仍懸掛在日間醫療中心的某一角落,每當看到它,她總百般滋味在心頭。「記得創作這個作品時,導師叫我們擺放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那時自己不健康,所以我就寫上『Everyone Be Healthy』的字眼,希望人人可以健康。這個作品,的確是我當時的心聲,因為我還記得,創作時我的身體仍然很痛,好想快些無事。」

 

  她表示,於住院期間參與藝術創作活動,非常有意義:「醫院很悶,參加活動可以消磨時間,暫時紓緩疾病帶來的痛楚,又可以學到很多新知識。」事實上,透過參與藝術活動,她認識了不少病友,有些甚至已發展為密友,至今仍繼續交往,彼此在人生路上繼續扶持。從那時開始,她對藝術產生了興趣,到大專時更刻意選修設計課程,現在,她更從事與美術有關的工作。雖然離院多年,但她至今也常回到中心參加藝術活動。

 

增強表達能力

  另一位少年人林柏熙,說話淡定,溝通能力良好,例如問他為甚麼要參與藝術活動,他說:「因為有意義,學到有關藝術創作的技巧。」再問他對藝術有多少認識,他答:「除了學校的美術課外,之前從來沒有學過藝術。」別以為這些溝通很平常,對於柏熙來說,能夠有如此表達能力,是近年一大突破。

 

  現年就讀中四的他,升上初中後,由於不懂得用說話表達自己,常給人古怪的感覺,老師也視他為問題學生。後來接受心理學家的評估後,才發現他原來有自閉的傾向。林太說:「在他小時候,只知他有言語障礙,經過言語治療訓練,入讀了主流學校,不過他升上中學後,可能面對新環境,問題才顯露。當時知道他的問題後,曾感到很擔心,但眼見他現在得到進步,已安心了很多。」

 

社工的見證

  對於柏熙的改變,跟他認識多年的伊利沙伯醫院青少年醫療中心臨床社會工作者黃慧蘭解釋:「藝術品是一個溝通工具,幫助他表達自己及讓別人認識自己。再加上他創作藝術時,有其他義工一起參與,透過彼此相處,感受到別人的接納,讓他有勇氣分享,經常練習表達自己,日積愈累,溝通能力自會得到進步。」

 

  她亦見證了阿芝的改變,「阿芝入院期間真的很不開心,但後來參加了我們的藝術活動,更為我們出版的一本書做美術設計工作,期間她看到另一些病友所寫的文章,產生了不少共鳴,從這個過程中,她明白自己的痛楚,原來也有人有相同的經歷,這個發現,有助她處理個人負面情緒。」該中心的藝術活動與香港青年藝術協會合辦,已有 11 年的歷史,有些病友康復後,仍繼續回來參與義務工作,可見藝術活動如何受病友的歡迎。

 

 

藝術有意義

  為何藝術有治療力量?黃慧蘭指出,藝術有一個很大的特色,就是從無到有,由開始時一無所有,到結束時一件藝術品呈現眼前,這個收穫對病人十分重要,「很多病人以為自己有病,甚麼也做不到,當他完成創作後,看到自己親手製作的藝術品,他們會有滿足感,自信心也提升,覺得自己仍做得到。藝術有一個無限大的空間,隨你發揮,很多病人的理想,都是於藝術創作時實現了。」

 

  她表示,藝術對病人的情緒有治療作用,「病人透過活動,可以認識不同的病友,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患病,並非最孤單的一個,還有很多人跟他一樣,並陪伴他一起對抗病魔。此外,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可以處理個人不開心的情緒,尤其是一些身體有疾病的,創作期間可暫時忘記自己病人的身份,甚至連身體的痛楚也忘記了。」

 

病人心情有人共鳴

  事實上,較年幼的小朋友,未必體會到疾病對他們的影響,所以情緒可能仍不會太過低落,反之青少年病友,情緒問題會較多,因為隨年齡增長,他們會發現不可做的事情愈來愈多,會感到自己不正常,欠缺一些東西,這些都是引致他們情緒不穩的原因。她指,若未適當處理情緒,他們可能會拒絕服藥或變得反叛。

 

  「曾有個病人,來到時的情緒仍非常差,開始創作後更表示,會用自己的血來製作藝術品,我們當然不允許,但就建議他用紅色的彩筆繪製,結果他的負面情緒一樣可以得到釋放,也讓旁人更加明白他。」她表示,除了透過藝術治療外,他們也會跟病人及其家人面談,提供心理輔導,藝術加輔導雙管齊下,對病人的幫助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