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藝燃薪,Jam出友情和快樂

日期:2018年11月30日

媒體:立場新聞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一個陽光普照星期六的早上,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的禮堂,桌上放著三十多個紅色名字印章,外形獨一無二,有趣而多樣。禮堂坐滿學生,一邊搓陶泥,一邊有講有笑。他們有的穿著白襯衫,有的穿著藍色運動服,其實是分別來自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劉本章學校)和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甘迺迪中心)的學生。兩間學校校舍相隔甚遠,何解學生們會聚首一堂?

 

原來,兩間學校參與香港展能藝術會主辦、利希慎基金和何晶潔家族基金共同資助,為期三年的「藝燃薪–展能藝術計劃」。踏入第三年,近日的「Art Jam」活動鼓勵同學們以藝術碰撞交流,嘗試新的藝術創作形式,表達自己之餘,同學們也「Jam」出創意火花,體驗快樂,並從中孕育友誼。

 

交新朋友感雀躍
「Art Jam」節目緊湊而豐富,同學創作陶瓷印章,又為木飾盒上色及印上花紋。他們臉上不時掛滿興奮的表情,好奇心併發,在五彩顏色的輝映、導師的協助、同學間的傾談和說笑下,是一幅樂也融融的交流圖畫。

 

不約而同,兩位接受訪問的劉本章學校學生,竟然是交通迷,不時將交通元素放進陶瓷作品。李佩銓同學是一個溫文平和的女孩,說話時帶點微笑又帶點靦腆,有時要停頓一下思考,但創作時很專心,通過每一面的不同構思,表達自己。「很有趣,不是在平面畫畫,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裝飾木盒。」她的創作充滿生活的元素,顏色、圖形全是密碼,例如紅色是她在星期六日乘搭的荃灣線,綠色和藍色則是觀塘線和港島線,對地鐵路線觀察入微,透露了她喜歡出外探索新事物的嚮往。除此之外,她畫了一條繩圈著木盒,原來她想好好保管心愛的東西,不想被偷去。

 

「我畫了心心,代表開心,因為很想日日見到他們(甘迺迪中心的同學)。」這次是佩銓與這些同學的第三次相見,雙方不算太熟稔,但從她喜形於色的表情,不難猜到她對可以交新朋友感到雀躍。同學們稱為「邦主」的陶藝導師何敏儀也指佩銓這次更主動認識朋友。「想把創作送給這次認識的朋友。」佩銓說。抱著做老師是需要大學畢業和有文憑的想法的佩銓,這次機會恰巧可以讓她擔當小導師,幫忙指導甘迺迪中心的同學使用陶泥,「我覺得很有滿足感和快樂」。

 

同創藝術拉近距離
一同受訪的房熙樺同學則是一個跳脫活潑、豪爽直率的男生,在佩銓說話時經常插嘴,讓人有點少不更事的感覺,但在創作的過程中,他很主動幫忙收拾剩餘的陶泥、洗畫筆、搬水桶,十分樂於助人。

 

「今次同人出來交流,好好玩!」暢快的說話節奏和尾音向上揚的聲調,聽得出熙樺的歡樂。由於熙樺有自閉症,即使他是位很用心聆聽的學生,但到創作時,他已忘記了「邦主」的教導,便按照自己本來所想的方法進行。但經過三年學習陶藝的時光,「邦主」指陶藝開闊了熙樺的想像空間,作為巴士迷的他,不只是創作一架巴士陶瓷,還會想一想巴士上有何事情會發生,擴展構思。打高爾夫球是熙樺的強項,以前直觀地創作一個高爾夫球陶瓷,但這次熙樺把高爾夫球綠色草地轉化成木盒上的青綠色,配搭他喜歡喝的檸檬茶黃色,令人彷彿嗅到草地和檸檬清新味道和感覺。提到新朋友,「我認得他們,上年展覽和交流,一起討論作品。」有趣的回憶總是記憶猶新,雙方的距離拉近不少。

 

「第三次見,我們更熟絡,因為劉本章學校的學生學習陶藝,他們會比我們更注意細節,例如他們提醒我黏在陶章身上的陶泥碎片要抺掉。」文靜的林嘉恩(甘迺迪中心的學生)同學分享與其他同學的相處。她創作時比較安靜,十分仔細地從外到裡為木盒上色,更補色數次,有完美主義者的要求。嘉恩熱愛創作,創作的作品從動植物到動漫人物都有,更經常於社交網站與朋友分享。這次她為木盒只塗上啡色,也力臻完美,「我很喜歡木的質地,啡色會令木盒更有桃木的感覺,帶有古典的色彩。」

 

碰撞出豐富創作技巧
繪畫導師袁永賢形容嘉恩性格認真,是班裡的大姐姐,喜歡研究和摸索藝術技巧和物料使用。因著她十分喜歡動漫創作,故繪畫導師便循著這個喜好給予更多引導,使創作能成為她的專長。雖然嘗試過三四次陶藝創作,但這次的陶藝印章也考起嘉恩,「陶章不可以太大,變相刻下的名字不可以太複雜,要用針仔細把深度刻出來,令顏料不能走進去,才能印出名字。」看來這次的藝術碰撞,也豐富嘉恩的創作技巧。

 

「三年的學習,我覺得很開心,因為有機會跟隨專業的導師學習,增進繪畫技巧,發展自己的興趣。」繪畫導師則指嘉恩很有潛質,對創作技巧的理解和實行也很快,但從前選材太謹慎,經過三年的學習則更從容,使作品的內容更有創意和有趣。「我儲了很多卡通人物的作品,希望之後仍有展覽的機會,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作品。」小妮子充滿希望的眼神,散發對創作的熱情。

 

這幅樂也融融的圖畫,看來當中每一個人也收獲滿滿,是笑聲,是友情,也是藝術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