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路,一起走》舞台上的傷健同行

日期:2019年2月25日

媒體:號外

 

下載新聞原圖

 

話劇這名詞一直誤導觀眾,彷彿以對話為主,台上台下直接把殘疾人仕拒諸台外。 即使現在已有不少劇作會配上字幕,甚至有些會安排視形傳譯員,但配放位置並不通情達理,字幕放在天頂,而傳譯員則在舞台旁的一角與聽障人仕無聲溝通 ,聽障觀眾往往顧此失彼,難以分心於舞台上演員的表演,失去觀劇時與演員直面交流的本義。 是次慈善籌款演出,故然以推廣展能藝術與傷健共融為主,但與一般以戲劇內容硬推大眾關注,直接表現傷殘者悲慘以引發觀眾同情的作品不同:《路, 一起走》以藝術形式來引起大眾反思。

 

本劇最特別的,是把傳譯員帶入舞台中,不單有其調度走位更是帶戲帶角色的演員。導演陳美莉在演後說,傳譯員即使置於台側,觀眾還會嫌礙眼,只因覺得事不關已。 所以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傳譯員化成表演的一部份:在三面的立體舞台上,每位傳譯員會作為主演員的影分身,與演員同步行動並作手語傳譯,並作鏡像台位 ,間或會作為助手角色,或與演員眼神交流會心微笑,整個舞台更立體豐富。作品更進一步,利用這一同步分身,引起藝術家對自我的思考,例如李軒施琴一幕,除了傳譯員,更有林芷沿分身演出,並一同合奏:啟文則與穿暴走鞋滑行舞台的簡喬共演自己,彷彿意味啟文內在那無礙的自由感。 而三人共演一角,沒有內外對立或真假之分,人人都可成為展能藝術家。由此啟發出作品的主題:藝術家的身份何為?作品由藝術家MANDY要說服三位展能藝術家開始,本來要改變合展主題「豬」,在理解不同藝術家的心態間,一步步打破對藝術創作與面對受眾的故步自封。本來容易淪入陳腔的故事,一來與形式配合帶起意義,二來三段表演都直接由展能藝術家的經驗出發,帶領觀衆進入及感受其藝術世界,最後打破常人與藝術家的區分:藝術應該以生活出發,隨心所欲地創作。

 

除了正場,《路,一起走》還安排在4月份學校巡演,簡化故事使中學生容易入口,更招募大學生成為藝術通達大使,負責直接帶領中學生及作演後談,使其透過藝術與關懷入路,體驗藝術教育工作。 讓新生代互相帶動劇場藝術與照顧同儕,其無論在形式,內容,以至延伸的教育上,都與劇作的主題一脈相承:無分你我,藝術不單是我,更是我們的。 另外,現場除了手形傳譯及通達字幕,更有口述影像配合演員講白,為視障人仕提供體貼服務。 這些手法需依靠本劇主題才能貫徹運用,實際上難以成為劇場常態,傳譯員放置舞台這方式,是幾近不可能處理到更精細的場景,角色或更複雜的舞台調度,但於喚起大眾對展能人仕關注方面,本劇走出來的路已超額完成,在爭取展能人仕權益上,我們需要走的路還十分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