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從泥土感受生命

日期:2021年8月31日

媒體:立場新聞

 

按此連結細閱新聞

 

「泥土給我的感覺
看似散渙輭弱,實則堅強可塑」

 

聯展考人的地方,是各參展作品之間,需要在展覽中產生了一些關連。策展人和畢業同學(或者是同一班人)研究商討需要一個怎樣的空間去展示各作品的個性,及創作的過程等。而選擇位置時,他們亦要考慮作品互動,才能達致相輔相成的效果。

 

創作過程亦是一個記錄的方法,例如關潔梅的磚狀作品《火痕的呈現》,她用耐火磚建造出一個窰,並在附近田裏掘出黏土,製成磚狀作品。每次燒製時,她都加入新磚,並在窰中加入不同物料來營造不同燒製氛圍。火的痕跡被記錄在每塊磚的表面,也記錄了她與大自然和環境之間的互動。洪志娟《Unfold》以泥土比喻人生,她從做泥土的工藝中,感受到人生不同階段的作為就像步向死亡的旅程終結。在她的浸沒過程中,我們亦可感受生命的重組和轉化。泥件用畫框鑲好,好像一塊塊耐人尋味的樣本。人被遺忘的種種都會隨著生命的消逝重現於別人的記憶中,再被檢視及評價。

 

梁程萬的一組陶塑掃帚《無瑕》,從裝置藝術的角度、設計及創作理念上均令我有所共鳴,因為我都是時常思考潔淨與污穢定義的人。作者認為植物製成的掃帚作為一種日常生活工具,除了作清潔之用,亦是一種用來潔淨及治療人們心靈的儀式器具。我們每天面對現實中的創傷與愁煩,若不執著於將其抹去,可以試試想像這泥土掃帚能掃走身體的痛苦,靈魂同時得到釋放。回望經歷所留下的痕跡,其實也成為淡然的美。


我選取的三組作品,呈現出散亂物件組成有美感系列的方法。石膏倒模式的方法帶出造型(forms)組合可以很有趣味,當中有機造型(organic forms)和幾何造型(geometric forms),後者形狀雖然方方正正,但質感的變化可以變化多樣。所以,各組作品呈現方式都有相似並連繫起來的特質,可見主題是「生命」。每位藝術家都有其獨特對生命的看法,而幾組作品都有用到火,令人感到經歷過某些歷煉而歸納出的淡然接納和嘆喟。對於一眾在躁動大時代掙扎的藝術家來說,這種態度無疑不是一個暫時歇息的方法。

 

展覽:「酵種」香港藝術學院藝術文學士畢業展2021
展期:2021年7月10至26日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

 

作者簡介

Teresa Ho是專業室內設計師,曾任教三十多年。從小酷愛繪畫,文學,音樂,舞蹈,電影及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活動,退休後不停學習,正乎合她在個人專頁開宗明義說的 (遊於藝)的理想。

 

導師簡介

阿三,藝術家、藝評及寫作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修畢藝術碩士(創作)及性別研究文學碩士課程。現為藝評組織Art Appraisal Club成員、藝術評賞計劃「時刻導賞員」策劃人,及電台藝術節目嘉賓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