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無言天地突破劇場隔膜

日期:2008年1月19日
報刊:星島日報

按此連結原文剪報圖像

 

無言天地突破劇場隔膜 

選角、服裝、舞台設計、演員對白,不少習慣觀賞傳統話劇的觀眾每每在進場後,均會自動開啟一連串對劇場作品的評核準則,對於超乎想像、突如其來的「加」與「減」,許多時並不太熱衷。藝術無疆界,在香港展能藝術會的策劃下,展能藝術天使———聾劇團「無言天地」日前已遠赴美國出席展能藝術節,對於這種重形體、免語言的默劇式演繹,大家是時候以放開的態度來迎接、探索。

文:霍康琪 圖:霍康琪、無言天地

 

一九八六年,一個美國的聾劇團來港演出,台上演員並不使用任何手語,全以身體語言及動作跟觀眾溝通。那時,香港還沒出現任何具系統的聾劇團。到了二○○○年,衍生自「香港聾劇團」的無言天地正式成立。「我們的演出,糅合了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動作、身體語言,當然還有默劇的元素。」無言天地成員李錦華表示。

 

以形體代手語

在日常生活中,失聰人士常以手語替代語言作溝通;但在演出之中,一眾無言天地的成員卻偏愛以身體語言替代手語,讓失聰與健聽觀眾同樣看得明白。「為何我們不在演出中加入手語部分?理由是它會阻礙了好些對手語沒認識的觀眾,影響他們對劇作的理解。反之,身體語言卻簡單得多,舉例說,當我們要表達走路、進餐或睡覺等行為,只需以身體語言呈現出來便可,跟繪畫十分相像,並不需要任何語言。」另一成員陳裕發講解。

 

關於無言天地的創作方針,李錦華表示他們並不會特別以失聰觀眾為對象,至於劇目題材方面,亦不會只集中於與失聰相關的範疇。「我們期望通過劇場作品跟所有社會人士作出溝通。」雖然,劇團是一個「無言」的演出隊伍,可卻並不代表劇團的作品均為「無聲、無效」,相反無言天地的作品,往往包含音樂、音效與光效等元素,以符合所有觀眾所需。

 

一直以來,無言天地的成員擁有豐富的外地演出經驗,在這一刻,劇團便正於美國華盛頓出席QuestFest視覺劇場藝術節,演出香港聾劇界經典劇目《創世記》。此外,劇團成員更會於藝術節中主持工作坊。「在QuestFest藝術節中,不同的藝術家將彼此以視覺及身體語言作出交流;參與的個別單位及團體,同時包括健聽和失聰人士。」無言天地主席陳裕德指出。

 

《創世記》是一個以《聖經》文本為基礎的作品,由上帝創造萬物的構思開始,藉演員們的身體重現出銀河系的形成、火山熔岩與火海的形態、海洋生物爬行至陸地的情況、人類的誕生,以及對將來的遐想等。李錦華表示:「通過不同的演出,我們期望大眾不再輕看失聰人士或其他類型的傷殘人士。」訪問途中,兩位演員即席示範如何以肢體配合動作,為觀眾帶來「火山爆發」的一刻。

 

開拓觀眾層

本著藝術無界限的精神,無言天地以敞開的心境抱擁各類型的觀眾,至於在創作與演出的層面上,他們亦同樣持有開放的態度。在《創世記》一劇裏,站到台上演出的五人當中有三人是無言天地的核心成員,而另外兩位則是客席演員莫嘉紋及黃偉強。經過了寶貴的合作過程,健聽藝術工作者莫嘉紋對劇團有另一番體會:「無言天地的演出完全突破了語言的界限,與觀眾間的溝通全賴形體上的表達,演員們在這方面表現出色。也許,大眾對失聰人士的創作普遍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本港有聾劇團存在;因此我認為如何開拓觀眾層才是無言天地要面對的挑戰。」

 

憑藉一己在藝術上的獨特敏銳度與優勢,令無言天地的成員比一般健全的本地劇團擁有更多的出國演出經驗。不過,不論走到歐洲、美國,抑或日本,劇團成員仍然能以一貫的出色形體演繹,穿州過省感動著不同地域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