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共融藝術 提拔展能藝術家 香港展能藝術會再奪「藝術教育獎」及「藝術推廣獎」

  • 2013年5月22日

主席林彩珠女與顧問、委員、職員及展能藝術家一同出席頒獎禮

主席林彩珠女與顧問、委員、職員及展能藝術家一同出席頒獎禮主席林彩珠女與顧問、委員、職員及展能藝術家一同出席頒獎禮本會名譽會長方津生醫生, SBS, JP (右一) 與本會主席、顧問、委員、職員及展能藝術家一同出席頒獎禮。本會名譽會長方津生醫生, SBS, JP (右一) 與本會主席、顧問、委員、職員及展能藝術家一同出席頒獎禮。

 

香港展能藝術會 (ADA) 致力推動展能藝術的發展,憑藉「賽馬會共融藝術計劃」及「藝無疆」兩項甚具意義的計劃,分別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藝術教育獎 (非學校組)」金獎及「藝術推廣獎 (團體 / 機構組)」銅獎,再次肯定推動共融藝術發展的努力,令「展能藝術」在香港不再是陌生的概念。人皆生而平等,欣賞及參與藝術創作機會和權利亦然,即使身體能力有所不同,一樣可以享受由藝術帶來的「美」及生命力。

 

雙線發展 推動展能藝術

香港展能藝術會 (ADA) 以「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Arts are for Everyone) 為宗旨,自1986年成立以來,致力爭取殘疾人士公平學習和創作藝術的機會、培育展能藝術家的專業發展、提升社會大眾認識參與藝術的平等概念等,達致社會共融。

 

共融藝術工房 將展能藝術推至社區

賽馬會共融藝術計劃的《多一點藝術節》2011周年演出賽馬會共融藝術計劃的《多一點藝術節》2011周年演出 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自2010年開始透過設於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JCCAC) 的賽馬會共融藝術工房。在社區內以藝術推動社會共融的訊息。是次獲得「藝術教育獎 (非學校組)」金獎的「賽馬會共融藝術計劃」,實踐了藝術作為共同語言,連結傷健共融的理念。計劃包括「藝術筆友」、「開放工作室」、「展能藝術培訓」、「導師培訓」與「周年演出及展覽」等,涵蓋多個藝術範疇,而且各具特色。

 

此外,ADA更透過舉辦「藝無疆」- 一個每年交替舉辦表演或視覺藝術的比賽,發掘及提拔有藝術潛質的殘疾人士。由於沒有恆常的政府資助,「藝無疆」需要得到多方支持,包括悟宿基金會的資助,方可順利推行。去年「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展」,就深得公眾及藝術界欣賞和肯定,並獲得今年的「藝術推廣獎 (團體 / 機構組)」銅獎。

 

《藝無疆2009》參賽隊伍「手舞觸動」表演充滿動感的手語歌及輪椅舞《藝無疆2009》參賽隊伍「手舞觸動」表演充滿動感的手語歌及輪椅舞「藝無疆」大匯展設有導賞團,向不同社群推廣展能藝術及藝術通達。「藝無疆」大匯展設有導賞團,向不同社群推廣展能藝術及藝術通達。

 

藝術通達服務 殘疾人士受惠

展能藝術培訓 – 沙畫進階工作坊展能藝術培訓 – 沙畫進階工作坊

為了讓殘疾人士無障礙地欣賞藝術,近年ADA引進藝術通達服務,包括結合手語、視覺溝通技術和形體動作的「劇場視形傳譯」,將影像透過口語「呈現」出來的「口述影像」服務等,令聽障和視障人士均有機會欣賞不同的表演和視覺藝術。今年藝術發展局舉辦的「2012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上,就首次引入藝術通達服務,真正實踐藝術無疆界的精神。


藝術筆友 將藝術帶入人群

「藝術筆友」是賽馬會共融藝術計劃的其中一項活動。在藝術導師的引領下,來自不同學校及團體的參與者,以不同主題進行創作。作品完成後,部份會被選取郵寄到外地,包括德國及台灣的特殊學校作交換,讓兩地同學透過藝術互相交流、欣賞及尊重彼此的文化。

 

其中一位本地藝術導師梁廣耀 (灰熊) 介紹他負責的工作坊:「為了引導創作,我會以一些同學們熟悉的事情開始,例如展示具有深水埗特色的照片,讓學員主動談及自己認識的事情。」他會讓學生將這些代表香港的元素,以版畫方式創作,畫作最後便成為寄給台灣同學的作品。

 

 

引導學員 表達自己

在「藝術筆友」下,香港筆友欣賞德國呂納堡 (Lüneburg)特殊學校同學作品在「藝術筆友」下,香港筆友欣賞德國呂納堡 (Lüneburg)特殊學校同學作品
「我期望以新的形式或角度,讓同學將香港介紹給外地的朋友。從一個意念開始,透過畫作展現出來。」 灰熊認為,以藝術作為教育媒介會激發更多創意。此外,學習表達自己是藝術教育的重要元素。除了個人創作,灰熊亦會設計一些合作環節,安排學員擔當不同的角色,例如負責繪畫、提供意見、口頭匯報等,這樣不但令每位學員找到自己的長處,並更有信心在小組裡合作。

對灰熊來說,共融並非只是接納,而是要認識各人之間的差別:「就如碰上不懂廣東話的人,當雙方都期望溝通,便自然會想一些辦法達到這個目的。」他直言,很喜歡藝術教育工作,原因是很想藉着不同的方法,令更多人懂得表達自己。

 

自由空間 發揮想像

除了特殊學校,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早前亦參與「藝術筆友」,該校老師黎淑娟表示,參與活動一方面希望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共融藝術,另一方面亦很欣賞「藝術筆友」的形式,學生可以在輕鬆氣氛和自由空間認識藝術。她說:「藝術筆友的教學方式很不同。從第一堂開始,導師會不斷引導學生放下框框,又會帶他們到室外速寫風景,或設計一套喜愛的校服等。」難怪參與的黃逸朗同學十分享受創作的過程:「這個課程很自由,可以自己選擇想畫的東西,所以更容易去發揮。」 黎老師續說,當同學知道要將香港的特色,透過藝術表達寄到台灣交流,他們因而產生了一份強烈的使命感。「同學會很認真地描繪所見的大廈外貌,也有為新設計的校服加入各種元素。因為他們相信這些都是台灣朋友喜歡看到的。」她認為透過這些活動,同學會認識藝術靈感是隨處可見,無論個人藝術技巧之高低,也能參與其中。

 

認識共融 從小開始

「藝術筆友」另一與眾不同之處,是同學有機會收到寄自台灣或德國的藝術創作。陳琦楓同學說:「當打開包裹的一刻,我們真的很期待。如果不說明,我也看不出這是不同能力小朋友做的創作。」黃逸朗補充:「這不只是不同地方的交流,也是不同文化和能力之間的認識,真正發揮共融精神。」 黎老師讚賞道,「藝術筆友」能夠帶動香港藝術教育的發展,讓學生從小認識並體驗共融的意義。

 

藝無疆 以照片說故事

相遇在「藝無疆」,憑著藝術作品的交流,打開了奇妙和共融的話匣子。鄭啟文熱愛攝影,憑《寂寞鞋子》一相在「藝無疆: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展2012」獲得公開組銀獎。他早於中學時間開始接觸攝影、2010年畢業於香港理工大學高級文憑課程,主修多媒體設計,目前是全職的攝影藝術工作者。

 

作品呈現個人思想

現時已為香港展能藝術會青葉藝術家的鄭啟文,他的作品總帶著一些想說的話。鄭希望透過一對鞋子,探討城市人對「寂寞」的感受,他說:「你只看到一對鞋子,留白是希望觀眾有更多的思考空間;想像有個人站在那對鞋子處,然後是他的神情、心態、外表等。當想像愈具體時,觀眾無形中已投射了自己在畫面,這正是我想表達:『這個城市裡我們每個人都寂寞。』」 鄭啟文是第一次參加「藝無疆」的比賽。他很欣賞這個平台,讓新晉的展能藝術家向公眾展現他們的藝術創作,並且透過作品表達個人的思想,讓大眾慢慢咀嚼作品背後的含意。「感情真摯比腦袋重要。」作為藝無疆評審委員之一、著名設計師及藝術創作人,又一山人亦透過「藝無疆」,與每一位參加者在藝術作品中,互相交流和感應。他深深感受到創作者的世界觀和很強的美學觀:「參加者沒有跟著既定的風格,反而將心所想的表達出來,這是很難得的。」 

 

《藝無疆2012》評審委員又一山人認為:「參加者沒有跟既定風格,反而幾心所想的表達出來,這是很難得的。」《藝無疆2012》評審委員又一山人認為:「參加者沒有跟既定風格,反而幾心所想的表達出來,這是很難得的。」 他坦言,「藝無疆」正正讓不同能力的朋友找到自己的能力,透過藝術實踐出來。對於社會常說的共融,又一山人這樣理解:「是我們向他們 (殘疾人士) 學習,我相信三人行必有我師!例如我從他們身上,就學習到正能量及堅持自己的本份創作等。」 又一山人想起了一件令他很有領悟的事情。在一個論壇中,講者是一位六尺高、很美麗的金髮外國女生。她是一位模特兒和演員,卻沒想到她在分享期間說出其雙腳是使用義肢的。他說:「她的一番話很令我感動,大概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能找到自己能力,才是殘疾。」

 

 

 

 

 

 

 

 

鄭啟文憑着身得的作品《寂寞鞋子》奪得《藝無疆2012》公開組銀獎。鄭啟文憑着身得的作品《寂寞鞋子》奪得《藝無疆2012》公開組銀獎。鄭啟文獨特的藝術眼光,正正透過其創作,捕捉著我們的生活。「究竟是過着每日機械化的生活,還是不斷地反思?」除了講究美學,作品的思考深度亦十分重要。因此他每每花上很多時間將創作概念不斷思考、修正、提煉,盡量構思不同的可能性,直至得到最理想的效果為止。

「我在拍攝作品時,習慣與不同的陌生人交談,這是我的靈感來源。」鄭啓文續說透過藝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正是共融藝術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