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 青少年「愛平等」戲裏戲外學共融

日期:2013年4月29日
報刊:星島日報
 
一顆開闊的心,發放共融力量,建立平等世界,Elsie知道,鄰輔導會聯合共融劇團籌辦「愛‧平等Love@Equal提倡平等機會青少年戲劇創作計畫」,招募十五位年輕人參與一連串的共融活動,他們更與視障人士監製合作,演出黑盒劇場《相輔‧傷融》,年輕人從戲裏戲外,認識殘疾人士的世界,並放下「有色眼鏡」,同心合力建立共融世界。
 
鄰舍輔導會賽馬會大埔北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獲平等機會委員會支持,故以提倡平等機會作主題,推「愛‧平等Love@Equal提倡平等機會青少年戲劇創作計畫」,招募十五位青少年,在四個月期間進行戲劇訓練、義工服務、黑暗體驗等,並跟共融劇團「小島傳奇」合作成為創作夥伴,一同製作話劇《相輔‧傷融》,以故事帶出殘疾和健全人士的生活,計畫督導林啟章對Elsie表示,「參與計畫的年輕人,他們心底裏會害怕,甚或歧視傷殘人士,經過四個月的訓練,他們都改變原來的觀念。」 
 
Elsie早前便欣賞過黑盒劇場《相輔‧傷融》,話劇以小故事串連而成,編劇及監製陳衍泓抽取傷健人士的生活成劇本,讓觀眾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演員飾演殘疾人士,有些角色需要坐輪椅,或走路一拐一拐,他們都演得認真投入,其中幾位演員包括朱祖賢(Joe)、張智偉(Matthew)、楊文健(Louis)和陳沅廷(Apple)都樂意分享參與是次計畫的趣事。 
 
就讀救恩書院中五級的Joe表示,「我除了演出話劇,也負責排舞,監製和導演很尊重我們的意見,好像其中一組舞本來只有動作,我們就提出加入聲音配合,並用雙手模仿煙花發放的景象,讓在場的視障人士和傷殘人士一同投入音樂和活力之中。社會上不少人用『有色眼鏡』看傷殘人士,甚至認為他們一無是處,其實殘障者比四肢健全的人更堅強,他們面對困難也不退縮,而且毋須旁人的協助,也可以活得很好。」
 
傷健互相交流,自能欣賞彼此長處,Apple坦言,「話劇的編劇及監製陳衍泓是一位後天失明人士,初時會懷疑他的能力,是否真能帶領我們演出,事實證明他雖然失去了視力,但其他感官很敏銳,憑藉聲便能分辨我們的態度,我們不為意自己的懶散,他卻一一看在『眼』裏。我以往認為傷殘人士只能等待別人的幫助,這想法實在低估了傷殘人士的能力。」 
 
Matthew也稱,「計畫安排我們到黑暗中對話體驗館參觀,置身於五個不同的黑暗場景中,能感受獨有的味道、聲音、質感、氣味甚至溫度,我首次感受到沒有光明的可怕,原來突然失去方向感,整個人會變得相當無助,那時才真正體會到視障人士的難處。當天我們還跟視障人士對話,發現他們對生活十分積極,能夠自己照顧自己,只是平常人對他們了解太少,過分的遷就反而令他們尷尬。」
活動中亦有青少年因而改變自我,Joe笑言,自己是一個挺火爆的人,小時候經常發脾氣,別人不順意就罵,經過是次計畫,他學懂了體諒,明白每個人也有難處,惟有友善的溝通才能解決問題,「戲團中有兩位年紀較輕的成員,他們排舞時不認真,我忍不住責罵他們,但轉頭想想,我不應對他們咆哮,若能跟他們平心靜氣談一談,可能更為管用。是次計畫不僅滿足我們的表演慾,也提醒我們多關心弱勢社群以及身邊的人。」
 
他又指,早前探訪過盲人安老院,那裏的老人家都很孤獨,渴望有人跟他們聊天,義工只是跟他們玩遊戲,老人家已經樂不可支,「我們出一點點力,就能夠幫助別人,這次義工活動帶給我很大的滿足感,同時也讓我想起祖父母,兩老住在鄉下,我很少回鄉探望他們,記得每次回去,祖父母都會弄最好的飯菜給我吃,又會給我利是,很可惜他們都已逝世了,更不能見他們最後一面,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息,子欲養而親不在』,現在我只好多點關懷長者,彌補我的遺憾。」
 
欠缺耐性的Ape則笑言,生活在香港,每天都很緊張,平日走在街上,前面的路人走慢一點,也會一臉不滿,甚至催促別人走快些,而視障或殘疾人士即使失去視覺和肢體能力,他們對生活仍然充滿熱情,並忍耐生活的不方便,甚或他人的嘲諷。從他們身上,我了解到包容的重要,如果每個人給家人、朋友,以至弱勢社群多點關顧,明白別人的困難,社會也會平和一點。」
 
Elsie覺得,愛平等不是口號,年輕人易地而處,學懂互相尊重的真諦,便能建設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