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身殘志不殘展現才藝回應命運

日期:2014年4月23日
報刊:明報

 

當李昇、黃耀邦和劉理盈站在你面前,表演他們各自擅長的鋼琴、街舞或芭蕾時,你大概不會發現有什麼異常,但事實上,三人各有缺陷:彈鋼琴的李昇,眼睛幾乎看不見;跳街舞的黃耀邦是聾人,他的世界一片寂靜;芭蕾舞者劉理盈,則是唐氏綜合症患者。但三人憑藉對藝術的熱誠和努力,獲得第一屆「展能藝術發展基金」的贊助,帶着家人、朋友和陌生人的期望,踏上尋夢之旅。

 

文:陳奉京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上月22 日,由李昇、黃耀邦和劉理盈三人擔綱的舞蹈表演《舞動樂章》在赤柱首演;次日移師樂富,再演一場。這次表演,他們準備了大概兩個月。作為是次演出的排舞負責人馬才和,本身是香港知名現代舞蹈家,與三名展能藝術家的專長並不一樣,加上之前不曾與殘障藝術家合作過,因此把這次合作視為學習的機會。

 

傷健合作更要耐性

馬才和認為合作的最大困難,在於殘疾人士排舞所需時間比常人長很多,需要更大耐性。他決定先聆聽三人講述自己的故事,以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專長,從而找出溝通之法,建立互信: 「頭一個月我們沒有排舞,只是玩遊戲,讓大家互相了解,進入對方的世界,我不想將自己一向做的東西硬套在他們身上。」為了突破三人的身體殘障,他在構思表演時, 嘗試「將舞蹈變成可以聽,將看到的東西變成可以聞,將任何東西都變成舞蹈」。

 

馬才和也鼓勵三名展能藝術家突破自己,李昇在他鼓勵下嘗試作曲,花了兩星期時間便完成。對於三人,馬才和有同樣的建議:多做即興的表演,更能表現個性。

 

李昇三歲時戴的眼鏡已經1000 度,家人以為他只是深度近視;去醫院檢查,醫生也作出一樣結論。他的視力隨着長大一直下降,家人也一直設法挽救他一天天逐漸失去的視力。直到中三時再去檢查,那次醫生說他得的病是「先天性視網膜色素病變」。

視力差的事實,李昇早已接受,但從沒料到會變成盲人:「剛知道得了這種病時,打擊很大,但幾天後我已回復心情。這麼多年來,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想自己失去了什麼,因為我已擁有很多,也能做到喜歡的事情。」

 

背樂譜克服學琴困難

現在當上鋼琴老師的李昇,9 歲開始學琴,2007 年考獲倫敦聖三一音樂學院演奏文憑。原來最初想學琴的是哥哥,報名前一天,父母才問李昇要不要一起學。上完第一課,李昇就喜歡上了,因為他發現原來有這麼一件坐着就可以完成的事情——那時,只要上體育課他就很有挫敗感,因為簡單到拋豆袋都做不好,而「鋼琴靠自己一個就做到」。

 

學琴的最大困難是看譜,他就把譜都背下來。李昇明白,他一路走來離不開很多人的幫助。2009 年,他的第一場獨奏會,靠的是「青年理想實踐基金」,還有家人幫他佈置場景,朋友幫他設計海報;2011 年,盲人輔導會免費給他借用房間教琴;2013 年, 「展能藝術發展基金」的成立發布會上,李昇是其中一名表演嘉賓。

 

他想到自己也有未圓的夢想,就是去維也納學琴: 「音樂和生活息息相關,在怎樣的環境下就能孕育出怎樣的音樂。我很想感受一下維也納當地人是怎樣生活。」得到基金贊助後,去年7 月終於成行,他前往奧地利,先去莫札特的家鄉薩爾斯堡,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上鋼琴大師班,再去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欣賞演奏會。短短兩周已讓他大開眼界,在金色大廳聽到第一個音符響起時,他完全被震撼。李昇不僅希望自己能在音樂上一直進步,也希望多與年輕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告訴他們「不要輕易放棄」。

 

舉行獨奏會2009 年,李昇完成了其中一個夢想,在上環文娛中心舉行獨奏會。

 

聾人狂舞派:聽不到也有音樂感

同樣獲得第一屆「展能藝術發展基金」的黃耀邦,他的逐夢旅程則現在才開始,辭掉了路政署的工作,本月底將去紐約,學舞一年。

 

黃耀邦的聽力喪失,是三歲時一次發燒所致,到六歲時已完全失聰。更不幸的是父母也是聾人,家裏只有姊姊是健聽。他說: 「我知道無論讀書還是工作,都會面對很多困難,但我不能因為是聾人而自卑。」他的這番話,加上多年的成長經歷,印證了馬才和的看法,他確是一個非常樂觀積極的人。

 

透過音樂振動感受節拍

20 歲那年,黃耀邦開始跳舞,跟一名懂手語的健聽老師學了三年。「很多人覺得音樂只屬於健聽人士,聾人跳不了舞。我要證明即使聽不到,也一樣有音樂感。」他喜歡街舞,因為節拍強烈,他通過強勁音樂引起的振動去感受節拍,形容感覺就像那些椅子會動的電影。他聽不到音樂,就把節拍記下,在心裏默數。

 

剛開始跳舞時,他和四個聾人朋友組隊參加當年一個青年舞蹈比賽,和健全人士競舞,拿到第二名。2010 年,他成立了「森林樂」舞隊,隊員全是聾人,有些人節奏感沒那麼好,便不斷練習磨合,互相鼓勵。翌年,他帶隊參加亞洲電視的《亞洲星光大道跳舞吧》,雖然只進入28 強,他卻不介意,認為最重要的是有機會在大家面前分享聾人的舞技。他的目標很堅定,想成為舞蹈藝術家。訪問結束前,黃耀邦強調不介意被稱為聾人,他完全聽不到聲音,「聾人」才是對他最準確的描述。

 

聾人舞隊黃耀邦(左)於2010 年成立聾人舞隊「森林樂」,經常在各種活動上表演。

 

唐氏芭蕾舞者:每一舞步展自信

劉理盈面對記者時,沒有半點羞澀緊張;排舞時,她的熱情足以感染每一人,每一個舞步都能看到她的自信。這個開朗的19 歲女生,剛出世便被診斷患有唐氏綜合症,這疾病使她全身肌肉鬆弛、體能差,理解能力也不如常人。

 

考得皇家芭蕾舞八級

面對這個事實的,首先是她的父母: 「做父母的要學會接納她,明白她和別人不同,而這種不同也是改變不了的。」出院後,父母依照醫院指導,開始訓練理盈的身體機能。她如今能走能跳,既有賴本人的堅強,也有父母的功勞。父母亦訓練她如何生活: 「我們會叫她落街買東西,讀書後,一開始我們親自送她上學,後來就由校巴接送,現在很多地方她都懂得去。」

 

理盈直到四歲才懂得叫「爸爸」,同年開始學芭蕾。學舞的原因,是劉母發現音樂能牽動小理盈的情感,對音樂總是很有反應。父母的願望很簡單,只是希望她在跳舞上找到自信。理盈倒是對自己很有要求,去考芭蕾舞五級試的時候,她因為有個動作轉錯了方向,一直念念不忘。2012 年考得皇家芭蕾舞八級,是她努力應得,也是對父母的回報。

 

父母見她愈跳愈好,便尋找不同平台讓她發揮。理盈參加過不少舞蹈比賽,也拿過一些獎項,夢想是當一名舞蹈助教。她覺得只會跳芭蕾還不夠,於是在「展能藝術發展基金」的幫助下,從去年12 月起到本港一家舞蹈學校學爵士舞。她不知道資助何時結束,但無論如何都會學下去,希望三年後考到爵士舞第一個級別。

 

媽媽常伴

唐氏綜合症患者劉理盈(右),能做基本的人際溝通,但要理解稍複雜的概念則會有困難。最理解她的人,就是經常陪伴在旁的媽媽(左)。

 

以藝術推動傷健共融

成立於1986 年的香港展能藝術會,是一間非牟利組織,通過藝術推動傷健共融。抱着「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的理念,常與社會各界合作,舉辦各種活動,為傷殘人士爭取創作的機會,發揮藝術才能。

 

去年,藝術會得到利希慎基金贊助,成立了為期三年的「展能藝術發展計劃」,提供最高20 萬元的資金,供本地傑出展能藝術家申請,用於本地或海外進修。李昇、黃耀邦和劉理盈是第一屆獲得資助的展能藝術家,第二屆的獲得者將於本月公布,第三屆則於10 月開始接受申請。

 

踏上舞台經過兩個月的排練,三人終於完成一連兩日的表演,向社會傳遞「傷健共融」價值。

 

我沒想到李昇的記性那麼好,第一個禮拜我們用所有人的名字做創作,第二個禮拜他還記得那些名字,再做一次。——馬才和眼中的李昇

 

黃耀邦是一個很樂觀的人,遇到困難會很積極面對。我和他第一次見面是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在廁所裏遇上時還不知道就是他, 看上去跟普通人沒什麼兩樣。——馬才和眼中的黃耀邦

 

劉理盈很可愛活潑,像小朋友一樣。她很喜歡《天鵝湖》,我們就為她創作了一齣歌舞劇《燒鵝湖》,是結合搖滾和爵士的《天鵝湖》。她也有自己的主見,我給了兩個版本的結局,一個比較甜美,一個比較殘酷,她選擇了甜美版。——馬才和眼中的劉理盈

 

綻放光采雖然上天給了李昇(左起)、黃耀邦和劉理盈不完美的身體,但他們用自己的才藝回應命運,證明身體縱有缺陷,也能綻放光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