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周刊】微電影《火龍光舞》製作團隊 聾健共舞,無障礙舞台

日期:2014年12月27日
報刊:明報周刊

 

雖然聽不到音樂,但聾人也能用舞蹈突破自己,贏得掌聲。一羣有心人出心出力,炮製了首齣土產手語微電影,雖不至驚天動地,但誠意絕對可嘉。沒有華麗舞台或大型歌舞場景,《火龍光舞》道出一個熱愛跳舞的聽障青年,如何努力於舞台實現自己的夢想,同時也希望藉此讓大眾了解,手語也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促進聾健共融。

 

電影中熱愛跳舞的男生,在現實生活中同樣是一位深度聽障人士,他的名字叫黃耀邦(Jason)。「我想將我的故事拍成電影,告訴政府和社會,聾人是有能力的,請不要塑造我們為弱勢社羣,聾人做事同樣要付出很多努力和汗水。」但沒資金、沒人手,加上零拍攝經驗,如何拍得成?

 

後來,Jason邀請友人李詩彥編寫劇本,由構思劇本、排舞、創作音樂、混合燈光、舞台效果到拍攝及後期製作,前後只花了約兩個月時間,台前幕後都是義務幫忙,無分健聽或聽障,大家也有參與製作的機會。電影入選今年2月份的《國際聾人電影節》,李詩彥形容這是個「奇蹟」,並說有此成績,有賴每位參與人員的努力,尤其是導演阿輝,由於是團隊內唯一有拍攝經驗的人,擔子很重,他坦言當時壓力很大。

 

「無人手是最大問題,我身兼導演及攝影師,同時兼顧很多雜務,的確辛苦,有時也會『忟憎』,但想到大家也是下班或放假時義務來幫忙,又沒有拍攝經驗,也會多點諒解。」阿輝在一次電視節目拍攝中認識Jason及其「森林樂」的隊友,看到這羣聽障年輕人對跳舞鍥而不捨的精神,深受感動,後來Jason找其幫忙拍攝,他一口答應,期望將來仍有更多機會與聽障人士合作。

 

對製作團隊來說,拍攝期間中最大的挑戰是溝通,電影有不少場口需要聾健人士合作跳舞,梁佩欣除協助聾人演員跳舞時打拍子外,亦幫忙做手語傳譯。不過她也指出,拍攝時提及的電影術語或抽象的情感,牽涉較複雜的手語動作,有時未必能準確表達,她亦只能盡量貼近導師的意思。事實上,打手語的快慢速度、動作大小,均會影響戲劇效果,李詩彥認為,用於表演藝術的手語,其實不太為一般聾人所熟悉,因此將來要發展手語電影或相關的多媒體創作,需要更多培訓工作。

 

身兼排舞師及演員的阿興指,合作過後才發現聽障人士的視覺及觸覺特別強。「記得有次排舞,Jason明明站在我前排,但不知何解他知道我在後排有點跟不上拍子,還提醒了我一下,讓我很佩服。」聾人演員阿樹與Jason同是隊友,也是自小喜歡跳舞,雖然家人不太支持,但今次身邊朋友及親人亦很驚訝他們能拍出一套手語歌舞電影,他有幸參與亦感自豪。

 

火龍光舞
www.facebook.com/lightingdanceofsil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