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鴻雁傳情」: 黃勵強與黃錫煌 信裡信外的畫

日期:2016年2月17日
媒體:文匯報
按此連結至文匯報網上新聞

 

在電話、網絡取代信箋成為人們遠距離思想感情交流的重要媒介之前,曾經一來一往的書信中,遊子們一筆一畫地寫下對家人的牽掛,愛侶們透過字裡行間感受對方的濃情,友人間斟詞酌句交換新奇觀點。雖然書信今天已經不再是人們溝通的主流工具,但本港一老一少兩位經歷迥異的藝術家--黃勵強與黃錫煌,卻不約而同走到一起,他們分別賦予信封和傳統信紙承載文字以外的新功能,透過繪畫「鴻雁傳情」。■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趙僖

 

荃新藝廊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挖掘潛藏於香港民間的「藝術達人」,其中既包括大隱隱於世的街頭畫家、天賦異稟的高齡繪畫能手,還有食品藝術家和口足藝術家。這些散落在城市各處,不走尋常路的藝術創作者,不但因此獲得展現個人才華的平台,更有機會和年齡不同甚至擁有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一同舉辦聯展,激發藝術新能量。目前荃新藝廊所舉辦的「鴻雁傳情 信箋上的藝術-黃勵強、黃錫煌藝術作品展」正是本港設計師黃勵強和展能藝術會青年藝術家黃錫煌近期作品奇妙的組合,他們不僅僅開發了環保的新模式,也拓展了書信藝術的發展空間。


文件袋的妙用

黃錫煌是香港展能藝術會的青年藝術家,儘管年幼時因病失去聽覺,但因為熱愛藝術,所以常常用廣告彩、鉛筆、針管筆和鋼筆作畫,將自己眼中的香港和心裡的感受呈現在畫紙上,繪畫可以說是黃錫煌展現內心世界的重要語言。黃錫煌表示,除電郵外紙筆算是他日常溝通時接觸最多的媒介之一。加入展能藝術會後,因不時會收到流通文件,眼看嶄新白淨的文件袋或信封還未破損就要被丟棄,黃錫煌覺得分外可惜。「直接扔掉這些信封真的很浪費,於是我開始保留一疊又一疊的信封,在上面畫畫,希望令它們能夠從垃圾變成藝術創作,更希望自己微小的行動能號召大家一起為環保出一分力。」黃錫煌一臉真誠地用手語比劃着。


據手語翻譯員轉述,為了自力更生獲得穩定收入,以延續藝術夢想,黃錫煌幾乎每日都在完成電腦輸入文書工作後,利用閒暇的時間進行繪畫創作。由於時間精力有限,所以某些需精細描繪的作品,尺寸雖不大,但仍要一周時間方可完成。即使在藝術道路上走得不算輕鬆,黃錫煌卻十分樂觀,他表示工作雖有些沉悶,但能夠堅持創作已然足夠。現在除了在信封上畫畫,更開始接觸玻璃質地的媒介,如燈泡、酒瓶等等。用這些廢棄物件做一些新的嘗試,爭取給觀看的人帶去一些反思,用藝術拉近城市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信紙的五重境

與黃錫煌一樣,黃勵強也是位樂觀開朗的畫家,調皮幽默的畫風甚至為他的個人形象增添了一分「老頑童」的氣場。學設計出身的黃勵強不但多次參與國際大型藝術展,作品還入選過香港藝術雙年展,然十年前卻迷上了書法。此後十年如一日,日日練字,在信紙上抄寫詩詞歌賦甚至小說中的妙言妙語。黃勵強笑言:「我通常是先寫字再畫畫,字在畫面中胡亂擺放,有靈感的時候再添上圖案。張愛玲、卡夫卡、赤壁賦,都可能出現在我的『信畫』中;畫面中的兔子、小羊、癩蛤蟆、金錢龜、獨眼、鯰魚、貓頭鷹,分別是我的女兒、女婿、老友與我本人,就像是愛麗絲夢遊仙境,我們走進文學想像,有點超現實主義的味道。」


雖說黃勵強很在乎墨韻與信紙的結合,卻有不少觀眾認為「信畫」頗有浮世繪的風情。黃勵強回應時指出,在創作中的確選用了日本彩進行上色,雖不抗拒日式的風格,但絕不盲目追從,並強調:「在日本二戰後的『繪手紙』一直不被界定為藝術形式,這個說法令我感到不太舒服。由於信紙有格有線,宣紙質地中含有不同比例的植物纖維,對畫者的技巧是一大考驗。但我喜歡挑戰,信紙的格局無形中製造了兩個畫面上的空間,書法、文學、彩繪的結合對我而言其樂無窮。」黃勵強非但堅持「信畫」的藝術性,而且認為明末的禪師畫家擔當和尚才是對他影響最深的畫家之一。


擔當和尚年輕時曾在祖國各地雲遊,勤練詩、書、畫,因報國無門削髮為僧,把「擔當天下大任」的愛國情懷轉寄於詩畫之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表達了對祖國的深厚感情。黃勵強將自己的繪畫歷程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仰仗與生俱來的天賦任意揮灑;進入第二個階段,才慢慢領悟技巧的重要性,第三個階段開始在技巧的基礎上融入內在感受,第四個階段注重精巧個性,走向趣味和意境,即眼下的「信畫」階段。他希望未來可以邁入第五個階段,也就是擔當和尚的境界,或可稱為『味象』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