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視障鋼琴兄弟:沒視力還有音樂

日期:2016年6月23日
媒體:香港經濟日報

 

失明人士在香港要找工作極難,能經濟獨立的更是鳳毛麟角。患上遺傳病只剩1成視力的兄弟李軒和李昇,卻成功將對鋼琴的熱誠化為職業。二人近年表演和教學工作一個接一個,更曾與二胡大師黃安源、歌手張敬軒、香港管弦樂團等合作。

 

在日前播出的電視真人騷中,有母親對子女的要求已由「贏在起跑綫」再進化。不過,也有港爸港媽特意聘這對視障兄弟為師,希望子女能從他們身上學到如何面對困境。

 

80後鋼琴兄弟李軒和李昇,一出生便患上先天性視網膜色素病,只有3成視力,之後更會逐漸惡化,至今只剩1成,今天的父母或許會認為他們是起步條件差,但二人不是這樣想。

 

「沒有人完美 自覺很幸運」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沒有視力,還有音樂、家人支持、有弟弟,我覺得自己很幸運。」30歲的哥哥李軒說完,28歲的弟弟李昇接着稱:「人人都有強項弱項,視力是我其中一個弱項,健全人士會有其他弱項,不需要將一樣東西放得太大。」

 

李軒和李昇的音樂之旅始於20年前。二人幼時視力不好,弟弟好動,會打籃球踢足球,哥哥卻文靜,興趣不多,媽媽就提議為哥哥找興趣,結果弟弟也嚷着要去,便一同學起琴來。因為視力障礙,他們看琴譜要比常人多花數倍、甚至數十倍時間:「小時還可以放到很近看音符,後來要用放大鏡,再後來要影印放大,現在有平板電腦方便一點,但都看得很慢。每一個音符也要花時間,五綫譜逐條綫數,一邊看一邊背下來,有時看一行譜要花一小時。最慘是背到一半,又忘了前面的音,要花時間找。」

 

雖然如此困難,二人對彈琴卻是一見鍾情。「一學就很喜歡,覺得很好玩。小時候放假有時會練6、7小時,平日平均也會練3、4小時,現在有工作,盡量每天練1小時。我們有時也會偷懶,寧願彈一些舊的、熟悉的東西,但很少說不練琴,20年來也沒有想過放棄。」

 

興趣變職業 經濟獨立少見


據香港失明人士協進會4年前做的調查,本港視障人士就業率只有7.5%,找工作非常困難,但李軒和李昇卻能以興趣為職業。哥哥李軒說,其實多年來沒有想過要以音樂謀生,直至大專快畢業,因為找工作不易,才開始考慮這條路。8、9年前,他開始參加不同組織舉辦的傷健音樂會,並開始教琴。2009年他在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辦的大滙演中贏得最傑出藝術表現獎,自此愈來愈多人找他演出,至今已兩度與香港管弦樂團、歌手張敬軒等合作演出,更曾與二胡大師黃安源在上海世博合奏《獅子山下》。

 

至於弟弟李昇,亦與哥哥踏上同一條路,2011年參加大滙演後,除了同樣曾與香港管弦樂團和張敬軒等合作過,他更於兩年前獲得利希慎基金的「展能藝術發展基金」,往維也納交流。

 

演出收入不錯,但要有穩定收入,二人始終要靠教琴。他們稱教學主要障礙還是看譜,因此會先作準備,至於學生的問題,靠聽便能更正,更難的是收生:「如何說服父母請一個視障人士?現在很多父母都是生一個,人人都將最好的給小朋友,既然不介意花錢,很多家長會想,『一樣的價錢,為甚麼不找健視的呢?』」

 

「教學主要障礙是看譜」


「不過相反亦有家長希望小朋友在我們身上學另一些東西,就是如何面對困難。當然我們的豐富演出、教學經驗也是賣點,其實試過一次的,通常都Okay,問題是如何令他們肯試一次。」

 

李軒和李昇有一天會完全失去視力。「醫生也答不到我們何時會完全失明,可能20、30年,可能到老還會看到。我們預了會失去所有視力,幸好我們是慢慢變差,不是有一天突然失明,那會更難適應。有些朋友因意外或病,一日之間失去視力,他們更厲害,可以適應到日常生活,他們令我們覺得不用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