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镜头下的色彩 失明者视障心不障

日期:2016年11月29日
报章:文汇报

 

有云,若想拍摄有深度的照片,要先拥有一对「摄影眼」。在无障碍的艺术国度里,「摄影眼」并非健视人士的专利,视障人士同样能拥有。也许你会疑惑,既然看不见,又如何对焦,如何拍摄?但你可曾想过,用心眼拍照也许比肉眼来得更清晰、更有味道。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 李嘉嘉

 

两位视障人士Pinky与Merrick早前参与了由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下称:香港中心)主办的摄影活动--「艺术通达计划:黑暗中的影像工作坊」,并在香港展能艺术会及健视摄影师Monica的协助下,展开了一场摄影之旅。「艺术通达」意旨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欣赏节目的服务,此概念在香港的发展渐趋成熟,透过任何方法,如口述导赏或立体装置,务求令健全与残障人士也可同样欣赏到艺术作品及表演。

 

与健视者合作擦火花

Pinky以爽朗的声线向笔者作自我介绍:「我在东华学院修读应用心理学学士学位二年级,兴趣是唱歌。」她这样形容自己的视力:「我是完全看不到,连光都看不到。」对于今次参加活动的目的,她说:「我很好奇到底视障人士如何拍照,及与摄影师合作会得到些什么,会学到什么知识,然后用自己的方法呈现所拍的影像,而最终结果是我们为作品创作了凹凸的效果。」坐在Pinky旁边的Merrick视力为1%,小时候已经是这样,现于理工大学修读社会政策及行政学士学位四年级,一直也喜欢拍照,最爱影食物及巴士,他笑言:「因为自己喜欢乘搭巴士。」

 

由于视障人士主要靠触感去认知周边的事物,故此真正拍摄前,众人一同参观了香港中心的建筑与设施,寻找拍摄的景像。Monica强调今次活动不是要训练他们,「是以合作的性质大家一起做一些事出来,看看可以擦出什么火花。」走遍整个香港中心,他们锁定了一块外形看似平平无奇的石头--海军界石。Monica表示:「我们希望拍出石头上的雕刻。一开始我们并非打算以凹凸效果示人,随后从他们(Pinky与Merrick)身上得到启发,就是我们拥有正常视力的人,日常都用很多电子通讯的东西,如手机,习惯了将资讯喂进来,很多事如果没有人讲,我们未必有人会为意,而Pinky及Merrick理解这世界会比我们多,其实我们都是平常人,但我发现他们看到的东西可能比我们还要多。」

 

Monica举例说:「凹凸的物件要靠光源才能见到纹,若光源很平,就没有层次对比,我们用肉眼看是一块很平的东西,看不到石上的雕刻,如锚、年份及字,但对视障人士而言,不论在什么环境,他们都可以摸到这些数字,知道有什么图案,所以我希望带出一个讯息,就是没有阳光底下,其实我们健视的人都看不到当中的讯息,出现光差对比后,我们才看得见,所以当初我们的作品是左右对比,一个是很平的光源,一个是有对比的光源,见到石上的纹,这是最初的构思。」随后,为将讯息表达得更好,让视障朋友都能从作品展中「看到」他们的作品,他们最后用泥胶倒模再加工,制作出凹凸的作品。

 

谈到拍摄过程,Monica坦言自己只是从旁协助如何操作一部相机,Pinky与Merrick主力影相,「我只是助手。」Merrick进一步解说道:「Monica已set好相机及脚架,而石头就静止在一个位置,我们一个负责打灯,一个负责按制拍照,然后我们轮流交换角色。」虽然Pinky看不到光,但仍能感受到如何揸灯。问到Pinky从中学到什么?她说:「不一定只局限于影相,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去表达,让视障人士都能欣赏艺术作品。」Merrick就深深体会到摄影是超越视觉,「我初时会从视角的角度去拍照,现在体会到影相这门艺术并非只是具像,而是心灵上的东西,是一种集体创作,是大家智慧上的混合及撞击,最终会出现另一种画像。」Monica就反问自己,「单凭眼睛又可以看到多少?我们会庆幸自己能够看到东西,但亦因此而过于依赖,单凭眼睛去看周边的事物,而视障人士就会运用比较多听觉、嗅觉及触觉,他们感受到的世界会比我们多。」

 

视障者对颜色有感觉

香港展能艺术会艺术顾问李莹(Lena)透露,于活动前除了为视障人士提供口述导赏让他们了解环境外,亦有安排健视摄影师用眼罩蒙眼,感受视障人士的观感世界。Lena表示即使视障人士看不到,亦能够摄影,「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他们,例如口述影像技巧,试想像到底一个视障人士如何看画展?虽然画纸和相纸是平面,他们看不到,但可以透过专业的口述影像员将平面的作品形容给视障人士听,又或以半浮雕形式将作品呈现出来,让视障人士可以触摸得到,这叫作触感艺术。」

 

视障人士看不到颜色,就代表他们的世界没有色彩吗?不是。Lena说:「视障人士长大的过程,可以透过教育令他们对不同的颜色产生不同的感觉,例如当你告诉他这个东西是绿色,他们会出现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又可能会联想到与环保有关,红色则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口述影像就是要让视障人士的脑海中有一个画面的呈现。
谈到视障人士在香港发展艺术所面对的困难,Lena认为:「视障人士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主要是在音乐上有天份,即使他们在学时,老师可能也只会集中在音乐的培训,在艺术方面的接触变相不够多元化,其实他们很多触感都很敏感的,例如嗅觉、触觉、听觉,都比我们敏锐,若好好利用这些方面的触感,其实可以发展更多元的艺术。」但其实要发展艺术,是需要培养,也需要有导师,Lena坦言香港现时便缺乏一些专门学校培训教导视障人士的人才。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助理对外事务经理谭嘉怡(May)希望,视障与健视人士都能从活动中互相从对方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我相信视障人士感受到的事物会比我们多,有一些事物是我们都忽略了。」活动的作品由昨日起至下月16日于石硖尾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5楼展出。

 

话你知
海军界石知多少?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前身为殖民地时期的域多利军火库,经活化后转型为一个让社区投入参与活动的多用途设施,为本港的艺术文化提供了交流的平台。香港中心在进行初期挖掘工程时,发现了七座海军界石。二十世纪初,英国皇家海军使用这些海军界石以划分界线。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协会香港中心现假中心麦礼贤夫人艺术馆举办《影.亚洲》摄影展览,展出两位摄影大师布莱恩.布瑞克 (Brian Brake;1927-1988)及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1950- )的作品,展期至明年1月7日,中心因应展览而举办了一系列与《影.亚洲》有关的讲座及工作坊,当中包括「艺术通达计划:黑暗中的影像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