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新聞】一起玩陶藝!特殊學生與道士爺爺共建不一般的祖孫情

日期:2018年6月29日

媒體:立場新聞

 

按此連結細閲新聞

 

邱駿鴻是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的一名輕度智障學生。他所在的這座特殊學校,近來與香港展能藝術會合作,參與「藝燃薪——展能藝術計劃」,為特殊學生開設陶藝課程,發掘其藝術潛能,加以培育。課程幫助學生提升耐性與專注力,並透過藝術創作改善他們與身邊同學以及家中長輩的關係。

 

這一系列的陶藝課程為期三年,由香港展能藝術會主辦、利希慎基金和何晶潔家族基金共同資助。難度逐年加深,由最初的培養學生了解製造和上色等陶藝基本知識,到幫助學生發揮創意、構思並製作屬於自己的立體陶藝作品。駿鴻透過9個多月的學習,已能將自己的創意與豐富想象,藉由捏陶與燒陶表達出來。訪問中,他現場展示了自己過往創作的若干件作品,造型與大小各異,每一件都富有生趣。

 

「這件作品是陳百強。」駿鴻指著檯面上的一件藍色人像作品說。陳百強一直是駿鴻的偶像,這位1980年代紅極一時的歌手的代表作如《一生何求》等,是駿鴻百聽不厭的歌。雖說喜歡陳百強多年,駿鴻卻無法與自己喜歡的明星見面合影,便將自己想象中偶像的模樣塑成陶藝作品,寄託懷念。

 

雖說駿鴻有時口齒不算清楚,但他介紹自己的陶藝作品時,思路清晰,有條有理,還不時開一兩個小玩笑,逗爺爺和老師開心。駿鴻的爺爺是一名道士,對於道家典籍和經書有深入研究。駿鴻跟隨爺爺長大,很小的時候已經見識過爺爺讀經和主持法式,對於道家與佛教經典的興趣日漸濃厚。

 

因為興趣使然,駿鴻將道教與佛教元素糅入陶藝創作中,製成法器和道袍等。「藝燃薪」陶藝導師鼓勵小朋友在每周一次的課堂上率性自在地發揮,將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以及想象出來的人與物,在製陶過程中呈現。某次課上,導師給出的題目是「想象自己未來的職業」,當其他小朋友在究竟是當醫生還是當老師這些「慣常」選項上搖擺不定的時候,駿鴻給出了一個讓人意象不到的答案:他希望像爺爺那樣,當一名道士。他甚至用泥巴捏出一件道袍,並燒製成型,帶回家,放在自己的「寶箱」裡珍藏。

 

駿鴻家中的「寶箱」裡,藏有他在陶藝課上的不少作品,有些關乎自己的偶像,有些包含宗教元素,還有一些講述他與爺爺嫲嫲日常相處的點滴。有一件作品呈示的景象是三人正在愜意浸溫泉,按照駿鴻的描述,作品中的三位主角便是爺爺嫲嫲和他本人。雖說他與爺爺嫲嫲朝夕相處,卻從未有機會一同旅行浸溫泉。駿鴻渴望有一天,他們三個能像這樣愜意自在地在溫泉邊說笑談天。

 

爺爺雖說與駿鴻祖孫情深,卻自言並不能完全理解孫兒的世界。自從駿鴻參與陶藝班,創作陶器,並將這些作品帶回家中與爺爺分享,祖孫二人溝通交談的機會越來越多,關係也愈發融洽親密。

 

「我漸漸開始明白他的內心世界。」駿鴻的爺爺說,陶藝創作於駿鴻而言,像是打開一扇窗:他將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坦然呈現出來,而身邊人也能藉由駿鴻的創作,找到與他溝通傾談的新方法。

 

駿鴻的老師告訴我,未開始學習陶藝的駿鴻,「坐不住」,話特別多,做事情沒有太多耐性。自從參與陶藝課程之後,他每逢周三總要用三個小時的時間和泥、塑型並燒製瓷器,久而久之,他的專注力與耐性均有提升,性格也變得安靜一些。

 

在三水同鄉會劉本章學校數位老師眼中,設置陶藝課程,契合特殊學校學生的興趣及需求。泥與水配搭組合,變化多樣,足以承載小朋友豐富的想象;製陶過程步驟繁複,動輒花費數小時,有助於幫助好動且淘氣的小孩子養成安靜專注的性格。而且,參與陶藝班的同學並非自顧自創作,而是在陶藝導老師的鼓勵下,與身邊同學分享創作心得,這對於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亦不乏助益。

 

「我很喜歡上陶藝班,我還有很多作品想在之後的課堂上做呢。」採訪最後,駿鴻與自己的陶藝作品合影時,表情十分嚴肅。老師想他對住鏡頭多笑笑,他不肯,儼然一位成熟嚴謹藝術家的模樣。駿鴻和一眾參與「藝燃薪——展能藝術計劃」同學的作品將於7月11日至7月22日上午8時至晚上10時於中環中心 H6 Conet展出。

 

(本文為贊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