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日報】誰讓義肢登雪峰

日期:2011年1月31日
報刊:都市日報

按此連結網上新聞網頁

 

誰讓義肢登雪峰

每個人也是不一樣的,大家也擁有不同的差別、不同的障礙,沒有人是異類。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紀錄片系列《沒有牆的世界II》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障礙拿不走,如何沒有牆?身體的障礙拿不走,但心靈的牆可消除,用心感受,就能穿越障礙,明白殘疾人士的世界。

 

文:馮寶怡   
圖:香港電台提供


登山遠足是近年熱門玩意,甚麼八仙嶺九龍坑,有人笑說假日哪裏旺得像彌敦道,趁熱鬧的,包括殘疾人士。不用驚訝,可以登山的殘疾人士不是超人,沒甚麼獨特技能,他們最需要的,只是同伴。這隊登山隊一行十人,八名是殘疾人士,各有特色,這次他們在港訓練八個月,最終登上了台灣的三千多米的雪山東峰。隊中有兩位行動不便的隊員,小兒痲痹症患者陳淑芬(Suzanne)和一條腿型男戴劍平(小平),上山對他們來說的確困難,但事實上登山對誰來說也有一定困難,碎石多,大家都會滑倒;天氣冷,大家也不舒服。他們如何步行上山?就是靠隊友的支援,慢慢地走每一步。


在操場罰企

登山是為了挑戰自己,創造甚麼紀錄嗎?Suzanne說登山就是為了登山,像大家做運動一樣。的確,Suzanne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只求簡單生活,最怕麻煩與是非,硬要在她的身上找不同,Suzanne只好說她的腿不好,因為她是小兒痲痹症患者。生活態度與其他人無異,只是身體上的差別,令Suzanne小時候失去運動的機會,「讀書時,上體育課我都只是站在操場一角罰企,其他小朋友游水跑步打波,我都只可以在一旁看。」因為一直以來都沒有運動的機會,這次當Suzanne一接到教練的邀請,她便答應了,只是提出了兩個問題 — 速度與重量。


這次的登山旅程,隊員會在山中逗留四天,行程中需要的食物、衣物與裝備,一般每人要背負接近二十公斤的重量。因為腿不好的關係,影響着Suzanne的支撐力與平衡力,令她不能背負自己所有的裝備。


隊中除了Suzanne還有另外兩位行動不便的隊員,他們每人也有一位貼身的拍檔,幫忙分擔重量,亦互相照應。過去八個月的訓練,登山隊不着重提升速度,而是適應。無可否認,隊伍的登山速度是慢的,在雪山的山徑上,隊伍用了11個小時完成五公里的路程,同樣的路段,其他人只需要大約七小時。「是的,我真的有點慢,但我覺得慢不是問題,慢的好處是,你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分析觀察,慢慢行或快步走,風景亦會有所不同。」


「這段路的路線其實不太好走……。」廖婉汝是台灣的登山指導員,熟悉路況,登山過程中她一直走在Suzanne前面,對她有很多的觀察。Suzanne在途中遇到不平坦的路時,她會先站好、想清楚,再用柺杖試位,尋找可以作支撐的位置;遇上落差大的地方時,她就需要別人扶她一把。


「被逼」慢活

「速度慢不要緊的,只是要付出多點時間來處理,所以我每次只會專注做一件事。因為我要慢來,不能兼顧太多,但我覺得這樣問題不大,既然我做不到那麼多件事情,我就先完成一件事,再開始第二樣。」戴劍平(小平)亦是登山隊「慢慢走」的成員之一,他視「慢」為他的生活態度,並令他能專注在某一件事情上。小平因交通意外受傷,右腿截肢,又因為在治療過程中注射大量抗生素,令他失去聽力。


「登山訓練時,我需要在火炭工業大廈步行樓梯,開始時是十層來回兩次,之後加到十五層,再去到二十層,還要來回三次,起初真的非常辛苦。」小平回想登山訓練的日子,最初他是速度最慢的一個,有隊友更說看他行到面也青了。與其說小平堅毅不放棄,不如說他珍惜每一個機會。小平熱愛運動,他愛行山、游水、跑步和划艇,他亦是運動服的設計師。殘疾人士不是不能運動,只是需要器材與技術人員配合,但資源有限,所以當機會來到的一刻,大家都十分珍惜。

 

珍惜的落差

本集的攝製隊與登山隊一同在山中相處了四天,時間不算多,但在大自然充滿挑戰的環境下,大家好像更能夠了解對方。節目編導鄧心怡與Suzanne、小平認識了幾個月,一起困在山中,感受到運動也要等機會,她深切體會「做人好,行山好,從來不易,無論是健全與否。我從來沒想過有人會那麼珍惜運動的機會,一般人不會強調自己參與休閒活動的興奮,但Suzanne竟說這次登山的經歷,即使年老了與人分享也值得高興。殘疾人士參與運動不是要小題大做,着眼點亦不是要針對他們做不做到,而是與正常健全的人相比,兩者珍惜運動權利的落差,那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港台製作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紀錄片系列《沒有牆的世界II》第一集「慢一步的人生」將於2月2日(星期三),晚上7時於無綫電視翡翠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同步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