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無題勝有題」 殘疾人士發揮潛能

日期:2020年8月18日

媒體:香港經濟日報

 

新聞原圖

 

藝術創作無分邊界,講求創意與心思,當坊間追捧驚為天人的創作同時,可能未有留意到殘疾人士同樣擁有藝術天賦,他們比常人更須克服更多障礙,透過作品表達內心最真摯的情感。由etnet經濟通社創SoIN再度舉辦的「無障畫創大賽」,鼓勵殘疾人士發揮創作潛能。


大會今年以「無題」為創作主題,憑藉「無題勝有題」、「無所不是題」的概念,冀擴闊創作及想像空間;參賽作品每幅都別具特色,反映每位參賽者的獨特構想。有得獎者坦言,疾病一度令他壓力沉重,幸有藝術引領走出低谷,冀藉作品引證藝術治療的作用。


「無障畫創大賽2020」希望鼓勵殘疾人士積極參與,以發揮其創作才華及潛能,藉藝術推廣無障礙社會和傷健共融理念,加深公眾對殘疾人士的了解和包容,並設立平台提供藝術交流機會,推動香港藝術發展。


無障礙社會 設平台交流藝術
頒獎禮於6月23日在中環PMQ元創方舉行,邀請到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為主禮嘉賓。今屆賽事共收到200多份來由不同背景、年齡層和主題的參賽作品,參賽者超過6成為聽覺、視覺、器官殘疾人士、語言障礙、弱智或自閉人士,近2成為精神病康復者,其餘為肢體傷殘人士。

 

大會於頒獎禮上共頒發31個獎項,由6位評審評選,其中冠、亞、季軍得獎者分別獲3萬、2萬及1萬元獎金;12名卓越獎、15名入圍獎得獎者則分別獲3,000及500元,而「網上我最喜愛獎」得獎者亦獲3,000元獎金。

 

今年參賽作品全部水準十足,各具特色,反映他們的獨特構想。冠軍由聽障人士黃錫煌的作品《獨處安坐》勇奪,黃去年已獲卓越獎,今屆再接再厲更奪冠。


靈感從天而降 聽障者奪冠
他以手語接受訪問時表示,從來沒有想過可得到冠軍,又分享創作歷程:「創作此畫作是在12月,那天非常寒冷,我在九龍公園附近步行,靈感就從天而降。最後用了近兩星期創作,先畫白色的部分,再畫樹木。」他最後感謝社會對殘障人士的支持。


此外,為加深公眾對藝術共融的了解,大會特別於今屆加入「藝術共融網上分享講座」,邀請3位來自藝術界不同領域的代表,從研究報告、社區實踐及個案分享3個範疇,帶出藝術治療及藝術共融的力量。


其中賽事季軍得主劉志強分享他的自身經歷,他在30多歲時發現患有罕見病先天性馬凡氏綜合症,血管和結締組織先天性較常人脆弱,導致脊骨、心肺、眼睛、神經系統易生病變,如心臟主動脈撕裂。他接受過6次開胸心臟及腦動脈的大手術,「有幾次差啲無命」。


情緒注入作品 生活再添色彩
他憶述,病發後一年內已3度接受開胸手術,住院近大半年,將近完成的碩士課程都被迫暫停。剛結婚不久便遭遇人生巨變,打亂家庭事業計劃,令他產生抑鬱傾向,「身上有炸彈唔知幾時爆」,亦令太太與家人承受巨大壓力。


幸好太太的一次建議,讓他們接觸到藝術,繼而帶領他們走出陰霾。他形容,作品猶如他的心路歷程,「最初做陶瓷雕像灰灰暗暗,自己世界快將崩潰」,學習繪畫後,令他在多姿多采的藝術世界重燃人生意義,作品主題、色彩都變得繽紛多樣,學懂將情緒注入作品,「紓解壓力同認識自己」。


藝術亦助他修補人際關係,「藝術成為我與太太的共同話題,從中彼此勉勵及增進雙方了解」。劉之後更成為義工,希望透過作品與其他同路人分享個人感受及對生命的體會。


講座亦邀請到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員(藝術創新)蘇曉明,及東華三院賽馬會復康中心副院長楊美玲分享,包括藝術在促進身心健康及社會共融的角色,例如其他國家如何將藝術應用於醫療體系、如何透過藝術治療幫助病患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