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利用廢物DIY玻璃燈飾 展能藝術家借畫筆療癒

日期:2021年1月2日

媒體:文匯報

 

按此下載新聞原圖

 

將近一年的疫下新常態不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同時也讓一些價值觀漸漸「浮面」。我們看見「疫情之下人人平等」,面對疫情,世界上每個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近年經常提倡的社會共融,讓我們更加深切明白到人方方面面的脆弱,生活上需要不同群體之間互補不足。最近香港就有展能藝術家在網上為大眾帶來簡易的創作,借藝術的力量,一同在逆境中擁抱不完美。

 

疫情期間大部分實體活動停擺,社交距離引起大眾對精神健康的關注。一直致力於為社區帶來不同方面支援的太古基金「信望未來」,本年先擱置原來的三項計劃,並在疫情中推出網上休閒活動系列「See You Online」,通過在網上推出不同形式的活動,促進家庭健康。日前,其中一個系列「藝術.樂無限」就與香港展能藝術會攜手,邀請到旗下兩位精神病康復者、展能藝術家梁慧雅和何秀娟帶領網上的觀眾進行活動「DIY 小手作: 小鹿聖誕燈」以及「繪你所愛: 人像速畫」,鼓勵家長、孩子和其他家庭成員,趁着佳節一起動手融入藝術生活。「不僅是殘障人士,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缺失。」太古集團慈善信託基金公益事務總監陳婷婷盼通過藝術及兩位藝術家的生命故事,讓人感受藝術在生活中帶來的正能量與改變。

 

何秀娟網上教畫

在活動「繪你所愛:人像速畫」帶領網上觀眾一起刻畫人像的何秀娟,從筆下解構人像的結構,包括:面部的對稱,額頭到眉、眉到鼻子、鼻子到下巴等比例,寬窄和正確的位置,讓觀眾在短短十五分鐘內為親友速畫心目中的面孔。「畫作可以送給別人。要是我收到別人給我的速寫,我也會很開心。」從小時候學習畫畫、設計到從事教學,何秀娟分享道,自己大部分時候的滿足感都來自於藝術。「即使別人送的畫作畫得不像也會感覺有趣味,都是很值得去保留的一份禮物。」作為曾患上小兒麻痹、創傷後遺症、重抑鬱的精神病康復者的何秀娟有幸從小到大得到父母支持在藝術方面的追求,不但讓她能夠以藝術教學來傳遞知識,藝術也給她的生命帶來非凡的意義和樂趣。

 

「要不是畫畫,我相信我仍然活在傷痛當中。」何秀娟直言藝術創作幫助她解決精神障礙問題,畫畫除了替她擺脫了胡思亂想的習慣,更令她從混亂的思緒中跳出來,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靈療癒。她憶述,過去透過繪畫動物、植物和大自然等自己喜歡的事物,來幫助她沉澱生活中的不快,洗滌心靈。何秀娟笑言當她拾起對畫畫的投入,連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都借她康復的例子來做有關藝術治療的研究。因此在疫情之下,她選擇把繪畫帶給大眾。「如果遇到不開心的事,重複去想不但沒有幫助,還會不斷傷害自己。」面對社會前所未有的逆境,何秀娟鼓勵人們能夠隨手執起一張紙和一支畫筆,並嘗試投入藝術中,她相信即使人與人保持着社交距離,但通過繪畫,親友能夠在心靈之間互動,感受彼此的愛與關懷。

 

化標籤為價值

由梁慧雅與網上觀眾分享的活動「DIY 小手作:小鹿聖誕燈」,亦揭開藝術家的一段心靈旅程。同樣是精神病康復者的梁慧雅,憶述去年聖誕節自己嘗試利用家中的廢物轉化為磨砂玻璃瓶的燈飾。而今年就被邀請在作品中加上聖誕小鹿的元素,帶領家長和孩子製作屬於自己家的聖誕裝飾。關注到疫情期間很多家庭都會選擇留在家裏過節,就讓家長和孩子收集家中的廢物,一起將它們轉化為手工製作,梁慧雅相信此次網上活動不但能給家庭成員在聖誕留下獨特的回憶,同時也能促進和改善親子關係。「抗疫期間很多人都是從網上吸收資訊,我覺得能夠去看一些關於藝術的東西,會令人心情更加愉悅。」梁慧雅說。

 

與何秀娟背景相若,梁慧雅同樣在家人的支持下進行創作,從學習設計的背景出身再投身社會,平日多以插畫的形式來進行自我表達。「以前工作的時候做設計純粹是用來滿足工作的要求,當來到真正的創作,我就想用藝術的元素來傳遞心中的信息。」以本次的小鹿聖誕燈飾為例,梁慧雅一邊製作,就一邊去思考和欣賞世界不完美的事物。在與「廢物」的互動當中,梁慧雅感受到即使別人不再需要的東西,對於其他人來說卻是非常有價值,花點心思就能幻化成既有視覺觀感、又窩心的藝術品。「我自己都會覺得每件東西都有漂亮、有價值之處,更可況是一個人呢?」世界給人不同的標籤,梁慧雅盼望這個創作過程中,不但讓觀眾收穫製成品,更能夠換個角度學習欣賞自己、他人和其他不被看好的事物。梁慧雅再舉例社會上很多不同類型的康復者,他們經過心理輔導、藥物的治療,最終都能成就自己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