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時報】 專訪展能藝術家趙惠芝、劉理盈、李昇、戎景豪

日期:2021年2月13日

媒體:熱血時報


按此連結細閱新聞

 

熱血時報第86期的封面故事,找來香港展能藝術會(展能藝術會)主席林彩珠,談論本地傷健人士發展藝術的情況,今期〈大香港人•地•記〉則有四位展能藝術會的藝術家趙惠芝(阿芝)、劉理盈(理盈)、李昇以及戎景豪(景豪),談談他們的藝術演出和合作。

 

各有所長首度合作 自我挑戰尋求突破

 

四人雖然同為展能藝術會的藝術家(理盈為青葉藝術家,其餘三位則為展能藝術天使),經歷與專長卻各各不同。患有唐氏綜合症的理盈自小學習舞蹈,經驗豐富,專長芭蕾舞,亦有嘗試現代舞、爵士舞等,是香港西區扶輪社翟智晨輝學校的助教;阿芝與李昇同是視障人士,前自小鍾情繪畫,近年接觸沙畫,現為全職沙畫師及藝術導師,後者專注古典音樂,現為鋼琴導師。至於患有腦癇症的景豪,乃本地樂隊Omega之主音及結他手,兼有創作歌曲。

 

與四人做訪問,是一件愉悅的事。他們活潑、幽默、開朗、健談、不保留,而且精力充沛,轉數又快,笑彈連珠爆發,笑聲響遍整個房間。甫一見面,理盈即遞上名片;訪問期間,李昇則不住提醒攝影師「影得我靚仔啲」,景豪又常與阿芝鬥嘴 - 教人怎能不喜愛他們?展能藝術會的公關人員提醒:「展能藝術會的藝術家之創意與邏輯思維,不比你我差!」

 

阿芝、理盈、李昇及景豪,各人強項不同,本來各自各精彩,是甚麼契機令他們走在一起?「始作俑者」李昇如是說:「早前適逢展能藝術會舉行『藝無疆』,我與景豪出席簡介會時,看到音樂人梁基爵的跨媒體藝術,深受啟發,會後即與景豪商量。然而我們兩個合作只限於音樂上,如能加入其他元素,好像會更精彩 - 於是著手研究,如何與更多人合作?」

 

於是,就有了阿芝與理盈的加入。四人組成一個演出單位,原定參加2020年夏天的「藝無彊」,表演一個結合音樂、舞蹈和沙畫的多媒體演出,但武漢肺炎疫情迫使活動一再延期,及後又改為網上進行。

 

訪問當日,雖然成品尚未能展現人前,但談起這次合作,各人依然滔滔不絕,說個不停。回想一開始成軍之時,阿芝笑言:「我們最初沒甚麼計劃,只打算做個多媒體的表演,但又想有突破,做一些自己之前未做過的演出,自我挑戰一下......」李昇搶白:「坦白說,平日我們的表演都像個套餐,起承轉合統統都計劃好,在台上就照着做就是。這次最難得的是,我們要自行創作一個故事,再去思考及編排這個故事要表達甚麼,相當有意思!」

 

由「跟着辦」變成自主研發「菜式」,從個別演出到合力創作,過程充滿挑戰,殊不容易。但四人均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既學習團隊合作,也學習互相提點指教。

 

「過往我們只要專注自己的演出就可以。彈琴者專注彈琴,舞者專注跳舞,但這次合作,我們台上台下各有崗位,同時還兼顧其他人的部份,更要思考自己的環節該怎樣配合其他人,方可營造整體感覺而不沒有違和感。」

 

四人表示,磨合過程中,大家互相學習,並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嘗試踏入其他成員的專長範圍。李昇以自己為例:「我與阿芝最近參與寫歌 - 平日這是由景豪做的,不是我們範疇內的東西。」阿芝補充:「我對音樂完全是零知識,因此經常要請教景豪,這樣寫可以嗎?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寫?」

 

「每次他們寫好了,即使不是完成的版本,我回家後都會試唱。當發覺某些位唱得不順,便會跟他們反映。」景豪笑說:「他們都很願意接受意見!」

 

四人合作,切磋砥礪,還會互相督促。他們透露,每次排練,最辛苦的一定是理盈,除了因為跳舞比其他環節更消耗體力,還因為理盈百份之二百投入,每次練習都盡全力,因此每次練習過後都大口喘氣。理盈道:「舞者要用全身去表達,因此每次跳舞後都非常累,要攤倒在地上休息。」阿芝笑言理盈不用跟大家說鼓勵的話語,因為單是她每次練習過後的喘氣聲,已足以成為他們繼續落力排練的動力。

 

疫情影響有得有失 展能藝術繼續前行

 

2019年10月,四人開始籌備這次合作演出。當時距離原定的表演日期不足一年,人人密鑼緊鼓準備,還擔心不夠時間做好。然而,2020年的武漢肺炎疫情,令表演一再延期,大家大失預算。談及疫情的影響,四人認為有得有失。

 

李昇轉身望向三人:「疫情對我們有幫助,不是嗎?否則我們可能早已草草表演完畢,沒幾多人或傳媒會留意,連訪問的機會也未必有。」阿芝回應:「疫情拖長了我們整個計劃。時間充裕了,我們可以在表演的內容上思考得更仔細......不過,充裕的時間會令自己變得懶散,心想反正時間充足,進度慢下來也沒問題......」理盈卻認為,過展能藝術宣揚社會共融是很一件美好的事,但現在很多事情都要等待疫情過去才能做。她說:「這段時間很不容易過。」至於景豪,他勾起嘴角,說:「疫情爆發以來,有時嫌與他們見得太多,但有時又會反過來,很掛念他們。」

 

疫情雖然打亂部署,影響演期,但四人依然繼續籌備,力臻完善;同樣,展能藝術之路,也在艱難中繼續前行。與他們談起展能藝術的發展,不免提及他們所屬的展能藝術會。四人異口同聲表示,若不是展能藝術會,他們亦未必有機會以藝術作為一己之長。

 

「老實說,若沒有展能藝術會、若沒有『藝無疆』,哪有我們?這樣說聽來很官腔,但確實是真事。」

 

他們又提到,正因為自己從「藝無彊」出身,故很希望「藝無疆」能繼續承傳,讓殘疾人士發揮才能。「所以我們每一屆都會儘量抽時間參與,無論是否有機會上台表演;亦會留意每一屆新人與及他們的強項!」

 

阿芝說:「參加『藝無疆』,得到很多表演機會,亦會基金贊助。以我為例,我曾獲得贊助到海外交流及接受培訓,以精進技巧。至於『藝全人』則予我表演機會,並以此賺取收入。雖然不是賺大錢,但增加了自信,不會覺得自己只識得『食屋企』、『攤大手板』,原來自己對社會、對家庭都能有貢獻!我認為這是展能藝術會給予的重要機會。」

 

「藝術同參與.傷健共展能」乃展能藝術會宗旨。透過幾位展能藝術家的經歷,相信更能讓大家更領會其中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