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日報】 傷健共融無界限|點畫人生

日期:2022年8月12日

媒體:頭條日報

 

按此連結細閱新聞

 

一幢古舊歷史建築經復修及活化,衍生新用途,延續其功用。一個人身體上的缺憾經過適當治療及鼓勵,可以重新出發,創造人生更精采故事。若在兩者之間加上藝術元素,不但為古老建築增添色彩,更推廣傷健共融的精神。

 

古物古蹟辦事處早前舉辦了「畫無界.融無限」繪畫比賽,鼓勵殘疾人士藉着繪畫歷史建築,發揮創意,表達自我,推廣傷健共融及無障礙社會,更讓大家以新角度欣賞歷史古蹟。參賽者可以從四幢歷史建築挑選其中一幢,加入自己的意念繪畫各自心中的獨特建築面貌。四幢建築包括前九龍英童學校(即古蹟辦現址)、香港天文台、前九廣鐵路鐘樓及香港文物探知館。

 

比賽共收到一百三十幅參賽作品,當中約六十幅以鐘樓作主題,似乎大家很喜愛這尖沙咀地標。鐘樓於一九一五年建成,具愛德華時代古典復興建築風格,樓高四十四米,樓頂裝有七米高的避雷針,是當年九廣鐵路九龍總站的一部份。隨着總站於一九七五年遷往紅磡,大樓也於一九七八年拆卸,幸而鐘樓可原址保存,更於一九九○年列為法定古蹟,成為香港發展的重要見證。

 

獲得冠軍的作品也以鐘樓作畫,是葉鍵恒的《彩霞倚鐘樓·車站情相戀》。作者以墨水鋼筆配上艷麗水彩,繪出七十年代九龍車站、鐘樓及附近的繁華景象,包括當年街上常見的人力拉車。

 

香港展能藝術會的展能藝術家黃錫煌和唐詠然分別獲得亞軍及季軍。黃的作品《文化,活了!》展現文物探知館及庭園內的綠樹成蔭,而唐的《保存香港記憶》則把鐘樓繪在古樹上,表現出古建築要延續下去的重要性。二人畫大樹盤根,但意念、用色及手法等卻截然不同,展現藝術的多樣性。比賽更設有由市民投票選出的最喜愛畫作。大家可到古蹟辦的網頁瀏覽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