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促進藝術共融 改善精神健康

日期:2023年3月20日
媒體:香港文匯網

 

文匯報

按此連結細閱新聞

 

上周陳沛良議員提出的「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議案,引起社會對心理精神健康的討論。經歷了疫情3年,新冠疫情令學童無法到校上課,在家網課令學童產生額外的精神壓力。近日,社會逐步復常,全面復課,學童及家長也要重新適應。突然的轉變容易引發精神困擾,特別是有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童。

 

2021/22年度,中小學生中SEN學童佔比近一成,需要政府更多關注和支持。然而,基層精神健康服務卻未必如意。現時,香港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基層精神健康服務採用分層服務模式。2017年發表的《精神健康檢討報告》指,預防措施沒有得到社會廣泛接受同應用,患者傾向依賴治療措施。但是,在2019/20年度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門診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約為80個星期,非常不理想。

 

預防勝於治療,應對精神健康問題亦不例外,文化藝術及體育活動就能夠有效輔助減壓。藝術治療推動已久,不少人都透過畫畫、插花等藝術體驗減輕工作壓力,同時也是緩解學童及照顧者精神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運動則是能夠增強參與者的自信心,減輕壓力、抑鬱及焦慮等情緒。

 

有文化業界將藝術融入SEN學童的治療。例如早前香港小童群益會主辦、多位藝術家及社工共同參與的支援SEN學生的「藝術有SENse」計劃,以玩泥沙、寫大字,甚至是通過在水果上插牙籤做成各種裝置作品、在地上任意畫畫,讓兒童們直覺地進行創作,從而釋放正能量、表達感受。筆者在活動最後一天前往,見到這些SEN學生們展現出非常活力和快樂的一面,不得不感嘆文化藝術的力量。

 

今年一月,香港展能藝術會舉辦的《藝燃薪3.0》年度展演同樣令人大開眼界。一些身體或精神上有特別需要的學生,普遍缺乏自信,他們通過繪畫、陶瓷、舞蹈、音樂等途徑,重拾自信,甚至在其中發掘到自身潛能。

 

至於體育方面,英國運動與運動醫學學院的研究顯示,運動可以增加兒童的自信心並減少抑鬱和焦慮。兒童在室外空間進行的體育活動可以提高認知能力、減少與注意力缺陷障礙相關的焦慮和其他症狀。2022年施政報告提到要大力發展城市運動,配合國家推動全民健身的大方向,這也是成本較低的緩解青年精神壓力的手段。希望政府積極落實城市運動的工作,讓青年及家長會在參與運動的過程中,認識到更多新朋友,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取正能量。

 

政府有意推動「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要達到這目標,必須重視文化藝術及體育在社會精神層面扮演的角色,相信文化及體育可作為很好的載體。政府在藝術治療方面應提供更多支援,例如推出藝術治療認證、將藝術治療引入學校,甚至先為老師提供藝術治療相關的課程,支持藝術共融,緩解社會的精神壓力和負面情緒。這個過程也能激發起更多人對藝術創作的潛能和創新嘗試,以發掘和培養更多藝術人才,支持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定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