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高楠寧靜的追夢人

日期:2008年4月16日
報刊:文匯報

 

高楠 寧靜的追夢人 

 一位本地的手語翻譯曾告訴記者,雖然手語也像一般發聲的語言一樣,有地域、國家之別,但奇怪的是,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失聰人士聚在一起的時候,他們卻可以比健聽的人更容易溝通。原因是我們的眼、鼻、耳、口都與心靈相通,一切認知其實都是心在感悟。

 

 今年45歲的高楠和他的手語翻譯就坐在記者面前,他的身後並排放幾張鮮豔欲滴的水彩畫,主題多關於花、鳥、女孩等等。這些是他正在香港中央圖書館3號展覽館舉辦的, 由香港展能藝術會籌備的個人畫展中的部分作品。這位被稱為「展能藝術天使」的失聰畫家用手語「說」話的時候,臉上的表情非常豐富,他左手腕戴的一串彩玉石手鏈因為互相碰撞而發出沙沙挲挲的聲音一直伴隨我們的交流。

 

 高楠原名高小苗,因為喜歡家鄉四川成都生長的高大楠樹,十七歲那年自己給改了名字。然而,從小苗到楠木的過程,卻不是改個名字這樣的簡單。

 

尋找繪畫之路

 高楠在成為職業畫家之前,曾做過很多工作,或多或少都與美術有關。「因為我一直就很喜歡畫畫。」他三歲的時候,由於一次發燒沒有得到及時醫治而導致失聰。還在文革期間,等父母從農村下放歸來,才將已經九歲的兒子送進聾啞學校。他不太適應學校的生活,不想唸書,還常常和同學發生衝撞,唯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在院牆上塗塗畫畫。15歲時,被父母帶去拜見國畫大師岑學恭。「老師誇我聰明,有靈氣,很快就收下了我。」就這樣通過模仿和老師的耐心示範,高楠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年後從聾啞學校畢業,面臨未來的人生道路,高楠想進大學繼續深造美術。找了幾家藝術院校,還報讀了四川美院的進修班,可依然被大學拒之門外。「我一直為這件事情不開心,但也沒有想過要放棄畫畫。」

 

 高楠的第一份工是在成都織巾廠設計毛巾上的圖案,結果一幹就是十年。生活是安穩了,但工作單調沉悶,收入又低,令他心有不甘。於是父母托了在深圳的親戚朋友,幫高楠找到了一家燈飾製作公司,每月工資能拿到500元,那時是九十年代初。然而幹了半年之後,高楠再次失望,「那間公司沒有畫畫的機會,基本都是做技術活,焊接啊,鑄造啊,可我去深圳不是要做一名技術工人啊,我的目標是當畫家。」高楠說。

 

 深圳毗鄰香港,關口那邊又會是怎樣一個充滿機會的世界呢?1994年,高楠正式移民香港。經朋友介紹,他進了友邦柯式印刷公司,在裡面設計賀卡。初來乍到,為了應付香港高出大陸許多的生活消費,他找人借過錢,承受物質與精神的壓力。然而,短短的兩年設計生涯,也是他的生活出現重要轉折的階段。

 

在路上

 高楠首先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雲峰畫苑的創辦人郭浩滿。高楠永遠記得他和郭先生第一次見面的情景。「當時我主要畫黑白山水畫,就帶厚厚的一沓作品去見他,想看他會不會有興趣買我的畫。結果他只稍微掀開畫夾往裡瞟了瞟,連畫夾都沒有完全打開,就很不客氣地給我寫了張字條說他不要。我頓時就傻了。後來他倒是很耐心地解釋,說我的畫並不專業,題材也不特別,還借了幾本他畫廊出的書給我看,讓我明白什麼是他說的好東西。我從他辦公室出來之後,一點也沒有生氣,反倒覺得自己好像被他喚醒了。」儘管這是高楠從事繪畫以來遇見的第一個挑剔他作品的人。

 

 通過和郭浩滿的多次請教和切磋,高楠逐漸留意到一些西方繪畫使用的元素,比如對色彩、對空間層次的大膽處理等等。於是高楠平時在印刷廠工作,閒時就琢磨如何提高繪畫水準。一次印刷廠在印製過程中的錯誤,讓他有了意外的發現。

 

 「我設計的賀卡都是色彩比較單一的中國水墨畫,同時印刷廠也會印製很多西方油畫。那次因為機器出了故障,將這些不同的畫錯印到了一起。我拿起來一看,發現效果竟然特別的好。」在此之後,高楠就開始嘗試將中西方的繪畫風格結合在一起。

 

 現在高楠的畫,平均一兩個月就能賣出去一張,並把畫室又搬回了深圳。有了穩定的市場,可他並沒有受到商業的限制。「那些買我畫的人,都對我相當的尊重,不會逼我去畫我不喜歡的。」

 

 「我覺得自己比健聽的人更容易尋找到內心的平靜吧。當然,我離自己的夢想還很遠。」他的玉石手鏈又在沙沙挲挲地響著。

文、攝:梁小島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